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分分秒秒無不都是永恆的歷史

1973年底娜拉颱風重創台東。
當時只有《更生日報》報導,
方才知道災情嚴重。
今天志工早會,上人回憶在那克難時候救災情形。
當時慈濟只有二十幾位委員,
會員還是每天五毛錢存竹筒的時代,
如何幫助那麼多的災民,內心實在煎熬。
「不做,心不安;要做,能力從哪裡來?」
上人說,那時只好動員了東部的委員說服會員,
自己一字一字地刻鋼板,印紅單寄到西部的寺廟,
及委員們在西部的朋友家裡去,
委員則在花蓮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戶勸募。
當時有一段插曲:退伍軍人希望上人也要幫忙他們,
否則就不讓上人發放。
上人誠意和他們溝通,希望他們也可以做到軍愛民。
此刻有緊急需要的災民需優先獲得安頓,
隨後若這些軍人仍然有需要,上人答應一定給予幫助。
也在1974年的今天──2月5日,上人履約給他們發放物資。

那個年代,募錢困難,許多民眾倒是願意捐出舊衣,
上人交代大家要把堆積如山的衣物分類,
髒掉的拿回家清洗,少了扣子的則要補上。
上人當時後就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衣服捐給人,要讓人家穿得上身,
希望人人只是一時的受災,不是難民,而是災民。」
上人說:「再回想起來,實在是寸寸心情,分分溫馨。」
這分尊重、愛的模式,也創下慈濟往後的國際援助模式。
像1998年,喬治颶風重創中美洲,
慈濟人也是依照同樣模式,將衣服分類、整埋
再送往災區。

「 分分秒秒,無不都是永恆的歷史。」
上人說,當年的克難慈濟功德會,
由人人五塊、十塊,沿門托缽而來,
艱鉅的任務,成為慈濟史上難忘的時刻。
緬懷過去,看看現在,
五大洲幾十個國家的慈濟人,
包括貧困與苦難而受助的人,
都用心為海地賑災而付出。
像2009年風災過後受慈濟人救助的菲律賓災民,
他們投入志工行列,也一起捐輸存在竹筒的零錢,
想要幫助海地災民。
上人說:「所以,愛的種子,不管在哪一塊土地,
哪怕是沙石地,只要你撒播下去,
有土,有沙,它就可以成長,可以萌芽。」

提到而今慈濟在海地的以工代賑、以工換糧,
那也是複製慈濟在菲律賓的賑災經驗;
也帶動聯合國其他慈善機構一起這麼做。
上人說「這也是從歷史來帶動歷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