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0日,是慈濟月刊出版42週年紀念日,
當時,慈濟功德會透過月刊徵信,
會員張三李四的名字都紀錄在月刊,
月刊也同時記載慈濟救濟的個案。
早會上,上人回憶創刊號中記載的第一個慈濟照顧戶,
林曾老太太的故事。
林老太太的先生在抗戰前到台灣,靠補鞋謀生;
可是二次大戰以後,就斷了訊息,只知道先生在花蓮,
就這樣她離開了家鄉,從大陸飄洋過海,萬里尋夫。
不幸的是,來到台灣,她所面對的卻是喪夫的訊息;
那時兩岸隔開,她想要回去也已經回不得了。
眼見自己年紀一年比一年老,她養了一個孫女,
只是孫女長大後離開,她同樣陷入孤單。
雖然住在市場也無人聞問,就如諺語: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林曾老太太被慈濟人發現、接案時已八十多歲,
病倒且住在破爛的板房屋。
上人說,林曾老太太年輕時經歷愛別離苦,
離鄉背井來到台灣,
還要面對與先生的生死別離苦;
而後還有生老病苦。
佛陀說人生有八苦,
生老病死苦,愛別離、死別苦。。。
老太太都經歷了。
雖然上人近幾年才跟大家說「見苦知福」,
尤其針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年輕人。
但其實上人早在慈濟月刊創刊時,
就已藉由慈濟個案,
教導大家要知福、惜福、再造福了。
許多人也的確從慈濟月刊得到啟發,
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像詹文濱先生,
45歲時因金融風暴,事業陷入困境,
同時罹患喉癌;
一家四口單靠太太在餐廳打工維生。
他在新店就醫時,
無意間看到月刊裡面報導的人生故事,
知道世間上苦難人可多著,
加上志工輔導,打開心結。
雖因手術後,無法發聲,
只得靠「控聲器」,
但他一樣把握時間投入環保,參加培訓。
上人說,心門打開,心念一轉,
有心有願有力,就有福。
「少欲知足,就會打開智慧之門
生活苦,心境卻永遠是富樂;
面對貧病交加的磨難也能過得去。」
所以人人不要輕視自己無限的可能。
上人肯定慈濟月刊同仁42年來的努力,
把慈濟人文、歷史留下來。
「人文就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
上人勉勵人人要把握每一天、每一秒鐘,
因為我們所走過的日子無不是每個人的歷史,
所以大家要好好用心編寫自己的人生大藏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