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20200730靜思晨語


法師品: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法華經.法師品》:「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提醒我們,法攸關我們的慧命,如果沒有很用心,敷衍過去,慧命就像缺了水分,無法成長。用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現在用耳朵來聽,雜念摒除掉,專心一意,無有煩惱無明,「識」好好來接受,法從意會;要不然,一念錯過,萬劫難逢!用很細微的心好好接受,「淨念相繼,潛通佛智」,就是「浸潤之譖」。否則就像一桶水潑下去太陽曬得很乾燥的石頭,只是表面濕,裡面沒有。

「浸潤之譖」,就是潤溼。我們的心也一樣,若缺了法水潤溼,種子播下去,也無法萌芽。所以像每天要很平均地澆水,土才會潤溼,種子落土,因緣會合,一直到了種子成樹,一生無量;我們也要認識自己也是一粒種子,不可自我輕視。每一個字,都是法的種子,只要你一句、一偈撿拾在心中;當然最好是全部都熟悉了,隨時用一句、用一偈,發揮出來,都能隨機逗教。《法華經》三根普被,不論是上、中、下根器都能夠接受、受用。我們能夠「潛通佛智」,才是真正法入心,法一直浸潤在心,「暗合道妙」,無聲無息地,佛法就會很完整,不斷地成長起來,就能應機逗教,讓受的人得法喜充滿,自己用出去也法喜,皆大歡喜。心與道會合,「暗合道妙」,路鋪得平了,道也開通了,這個道──菩薩道微妙,通達了佛的境界。

世間苦難偏多,我們生活如處天堂,要懂得惜福、造福。就像現在的海地,慈濟人準備發放大米,先展開家家戶戶的勘查,大家普遍都窮,但只能選擇那苦中之苦的人,才不會引起了其他也稱「苦難人」的不滿。要讓大家沒話說,「確實我苦,他比我更苦。這些米來得有限,所以救濟他,我甘願。我領不到,我也隨喜功德。」這樣才是圓滿。

上人讚嘆平時守護在海地的慈濟菩薩,像如濟神父,也是上人的弟子;梵蒂岡已經要將他調回去,將他晉升起成紅衣主教,但是他甘願守在那裡,因為他要承擔起慈濟的使命。他能夠了解貧中之貧的人,每一天要照顧幾萬個孩子的吃飯,讓他們有機會讀書。所以他推掉了回去梵蒂岡的光耀,甘願守在那個黑暗、貧窮、有著地獄之苦的地方。若回去,有名又很享受──受到人的尊敬,但他甘願守在這個地方。

上人說,若不是淨念,無欲、無貪,慈悲善淨的愛,哪有辦法做得到呢?這個愛心人就是這樣發心,「淨念相繼,潛通佛智」。他也是接受法、聽上人開示《法華經》,透過英文翻譯,他法很入心,才能夠專心、願意守護在那裡。有他一位在那裡,能夠帶動很多人。還有臺灣去的企業家,原本是被派去那裡做發電的,事業做得很好,為了慈濟,他也甘願守護在那裡。他們每一天能夠幫助超過萬人,現在也正在山區發米。

那地方也乾旱,不能種植,貧窮苦難人更加苦;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人斷糧、斷食,慈濟人從太子港,翻越山嶺去鄉村發放,上人讚嘆,「這不是菩薩誰能做得到呢?很值得我們尊敬,很不容易!地獄很苦!他們就像地藏菩薩顧守地獄。」

經文複習:「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川就是從山頂一直流下來的水,還有江、河、溪水等,這些水中,海為第一。河川的水,沒辦法保護好,過量就潰堤,就像最近大陸長江潰堤一樣,很多的民宅都被水淹了。所以川流江河的水還不及海水;再多的水流入大海,海不增不減,同樣能夠收納。所以說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也一樣,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就像海。

經文:「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
土山、黑山、小鐵圍山:裹四天下。*土山者,土石諸山也。黑山者,《俱舍》云:南洲從中向北,各有三重黑山。小鐵圍者,繞小千界。「大鐵圍山及十寶山」;大鐵圍山:裹大千界。十寶山:即須彌山外十大山王。大鐵圍者,繞大千界。十寶山者,《華嚴》云:雪山、香山、軻利羅山、仙聖山、乾陀山、馬耳山。尼民陀山、斫迦羅山、宿慧山、須彌山。
群山土積,十寶矮形。鐵圍雖高,非金所成。

我們的地球上面有很多山,大山、小山,一直到須彌山。須彌山也就是喜馬拉雅山,很高。鐵圍山是名稱的地獄,裡面就有土。「黑山」山都黑石等,很堅硬。「小鐵圍山」,那個山很硬;合圍著四大海。在這地球的上面,海雖然很大,盡頭還是山。「土山者,土石諸山也」。「黑山者」,就是《俱舍論》中說的,那就是「南洲」,叫做南瞻部洲。地球有五大洲,「南洲從中向北,各有三重黑山」;「小鐵圍者,繞小千界」;「大鐵圍山,裹大千界」。前面也已經說過了。〈見寶塔品〉及〈法師功德品〉說得清楚。當中,「十寶山,即須彌山外十大山王」,就是須彌山以外的十大山王,那就是在《華嚴經》之中的:「雪山、香山、軻利羅山、仙聖山、乾陀山、馬耳山、尼民陀山、斫迦羅山、宿慧山、須彌山。」「群山土積」,這是土所聚集的山。「十寶矮形」;十寶山,這個山較矮,很矮,就是山丘。「鐵圍雖高,非金所成」,都是土堆。

「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須彌山者,生大海中,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
須彌:四寶為體,坐鎮四洲,下旋香海,上宅群天,居然群山之王也。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亦如須彌,諸經之王。諸教勢同群峰,一乘須彌齊峙。
這麼多的山,須彌山是最高。它就是在大海中,四面環海,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一座山比一座山高,山中有山。「須彌」就是「四寶為體,坐鎮四洲,下旋香海」,四洲就是有香海。「上宅群天」,抬頭就是天。「居然群山之王也」。《法華經》描述大地上的生態,形形色色。《法華經》就像須彌山一樣,是諸經之王。佛陀所說的法大部分都集中在《法華經》,應所有根機,大、中、小的根機,你不懂的,《法華經》都能夠為你分析,讓你了解道理。《法華經》之所有教法,其中的法有細微得你看不到的;大的則大過須彌山,就是須彌山上還是有法在,所以,「諸教勢同群峰,一乘須彌齊峙」。

上人殷切叮嚀大家,「你若是沒有用心,瞬間《法華經》一句的法漏掉了,你就失去這法了。要用很細膩的心,用我們的識,第七識、第八識,好好地思考,讓它一層一層過濾,將最精髓的法入我們的第九識、菴摩羅識去,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也是我們應該要用功的地方。」上人還是希望大家把握時間,「法為髓,分分秒秒要將法入心髓來,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尊重法?有尊重法,時時要多用心啊!」

20200729靜思晨語


大乘妙法蓮華經,乃是佛一代施教,開示悟入佛知見,顯心佛平等大慧。

「用心,還是要用心。一念心這麼簡單,只是一個觀念,觀念莫忘初衷。想,開始修行那念心;那念心,在我們的心,有困難嗎?很簡單。人人本具佛性,向內找出我們的本性來,有那麼困難嗎?沒有困難,只要我們心念一轉,單純明亮。我們的心本來就無一物,為什麼一直要說心污染惹塵埃呢?本來就無一物,心在哪裡呢?是身體裡拿出來那團的肉團心嗎?沒有作用,只不過器官之一。這顆肉團心不會替我們想。想在腦嗎?唉呀!腦筋,儘管腦筋完全都沒有損傷,但是,它道理想得通嗎?我們的真諦道理是含在頭腦裡嗎?也不是。」上人晨語開示何為「一念心」,讓大家好好思考。

道理就是要我們把握因緣,我們有這樣的因共處一堂,共聞法華,要把握因緣。說因緣,不可忘記了果報,因緣果報如頭與目、如足與手;走路靠兩隻腳,做事靠兩隻手,啟動方向要依靠我們的心念。心念,所說的心腦,一絲絲的偏差,一差萬錯。所以,人生錯不得啊!一錯了,那就得受因緣果報。上人說,「與大家是談真說有,是真的事情,是真正有的因緣果報。」所以我們要很用心,珍惜共同聞「大乘妙法蓮華經」的因緣。

每天禮拜、誦、聽聞《妙法蓮華經》,要自問可有受用。若沒有將法用出來,就不會進步,就會一直執著在自己、自大、驕傲,或者是偏差自不知,這不叫做修行。修行在法華的道場,那就是要納百川,心量要開闊,能夠容納一切人、事、物。上人常常都是這樣說,也期待人人都是這樣做,「這樣才是真的有跨步入門來,要不然永遠都是在門外徘徊的遠遠的那個『貧窮子』。」

上人再次提醒大家面向著《大乘妙法蓮華經》,要起尊重心。受持《法華經》一四句偈,就知道整部的《法華經》是我們人生的方向,也就是學佛的道路。佛陀一代施教,來人間為了教菩薩法,要告訴大家,心念要清楚、方向要對準,難得人身、難聞佛法,「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要感恩因緣、感恩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善用它承佛的教法,將佛法用在人間,為人間鋪一條路,為佛法開一條道,接引人行菩薩道的路。

菩薩既入門來,那就是好向此生度,用法華來鋪路。法華引導人人入菩薩大道來,這是一條的通道,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既然為佛弟子,佛陀一代施教,『開示悟入佛知見』,我們就要拳拳服膺,要很珍惜。佛要將門打開,請大家進門來,看裡面有很多的寶物;裡面的藏經是這麼的豐富。「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道、路,鋪接在人間的腳底下來了,為什麼我們不會跨步、踏路入經藏來呢?佛陀開示,我們就要悟入悟入佛知、佛見。

我們要好好將心靜下來,接受它。放棄了這輩子的這機會,來生到底到哪裡都不知道。人生雖有疾苦,但地獄、餓鬼、畜生,三途更苦。人還能夠自己做主──你選擇走這條路,要步步精進,不可偏差毫釐。生在人、天,這二道,要好好把握機會修行,要警惕、謹慎,否則,一不小心就歸入三途去了。生在人間最寶貴,人間五趣雜居,有聲聞、緣覺、辟支佛,還有佛可成;生天沒有行可修,只是享受天樂,樂受盡了,還是要再墮落三途。

所以我們唯有做人,是一「覺」,方向對準,再也沒有入三途,就是菩薩道來來回回,清楚救度眾生,生生世世,最後就是有願──成佛,永遠弘願在人間,救度眾生。地藏、觀音、彌勒菩薩,很多的菩薩都是在人間。我們既入大乘妙法蓮華這條路來,就要很珍惜。佛陀一代施教,開示悟入佛知見,我們要「顯心佛平等大慧」,互相尊重,像常不輕菩薩不敢輕視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人人可成佛。

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經文說,持經的功德很大,哪怕其中的一句偈守得住,這樣也有福。可見要聽這部經的機會是很少、很難得的。既然我們有福,上人也為我們講這部經從頭到現在已經是第二十三品了,要自問有聽進去嗎?有受用嗎?期待全部《法華經》經文的每一句偈我們都清楚,這是我們的方向。

上人提到與大陸重慶慈濟人連線,聽到他們在分享,這一波的水災災情嚴重,他們展開勘災,整條長江沿途這樣一直去,馬上就救濟;但是勘災的路還得繼續走,因為災區很廣,大家不論是涉水、坐船,還是爬山、走路、坐車、推車子,車子推不上去,將汽車放著,人再繼續走,就是不惜辛苦,克服困難,互相勉勵,後面的人向前面的人推一把,前面的人向後面的人拉一手;抱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精神,已經做了七次的救濟。他們除了報告災情、救災,也跟上人分享聽法的心得,上人讚嘆,「這就是讀《法華經》、行菩薩道,他們聽法,身體力行。」

「我真的是很震撼、很感動,感動中還很震撼。所以每一部經說『六種震動』,就是這樣,感動的極點叫做震動,讓我的內心很震撼。凡夫可以做菩薩事,做到那麼徹底,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我很讚歎這些菩薩在人間。這就是接受《法華經》一句一偈,將經文聽在內心,當『路』在走。他們是典範,在有福的當中,時時感恩、互相讚歎,我們也應該要一樣。」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眾流歸海。川、流、江、河四水,喻前四教。*海喻法華。大海,能納江河溪水,喻四教不普,大法圓收,故最為深大。

佛陀向宿王華菩薩說,在《法華經》,譬喻一切川流江河等,這些水經過了川、流、江、河四水,喻前四教,喻佛陀要講《法華經》前面四種教法(華嚴、阿含、方等、般若)。

「海喻法華」。「大海,能納江河溪水」,河與溪的水、所有的水都能夠流入大海去,大海都能夠容納海,不增不減。但是水進入河、進入江,水會漲、會滿出去,會沖斷河岸,對人的田園、房屋造成毀損。「喻四教不普」;四教沒有普遍;藏、通、別、圓,各有它的教門;但是《法華經》是大開門,門開大,而且就像大海,大乘法是容納一切法、一切真諦道理。「大法圓收」,所以《法華經》是一大法的圓教,所有藏、通、別的法,都匯入了大圓的教法來。《法華經》是最圓滿的圓教,所以「最為深大」。

*火宅喻:門外設三車,大白牛車。說四諦:
一、 聲聞乘教,說四諦法。
二、 緣覺法說十二因緣法。
三、 菩薩乘,說六度法。
四、 一佛乘,說一切皆成佛之法者。
《法華經》火宅譬喻,長者擁有一間大宅,裡面很堂皇,孩子在那裡享受,一直到迷茫掉了,還在那個敗壞、老舊的火宅中玩耍、玩火,覺得火是好玩的。(看看現在地球多少森林在燒,已經幾千個火點,看到媒體報導,心就擔憂,確實人間如火宅,我們凡夫還是在迷茫中盡情享受,就像火宅中那些無知的孩子一樣。)所以長者就要在門外設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任憑孩子來選擇好玩的車。

佛陀對聲聞「說四諦」;為緣覺就說十二因緣法;為「菩薩乘」,就說六波羅密;若是想要行菩薩道,成佛的大道,那就說一乘法。佛陀從小路鋪到往大路,開一條大道路。所以,「說一切皆成佛之法者」,那就是大乘法。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亦如大海。布施乃是有為之福,持經則能獲無漏慧。
「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極談佛智,名之為深。上求下化,三根普被,無機不投教,無法不學習行,名之為大。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亦如大海」。「布施乃是有為之福」,就是享人間的福、天福。「持經則能獲無漏慧」;真正持《法華經》,那就是得到無漏的智慧,是超越了,入成佛之道了。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法華經》最為深大,「極談佛智,名之為深」。「上求下化」,一方面認真精進求佛法,佛法還很深很廣,所以要上求;而往下還要再教育人人行菩薩道,培養諸善根。

「三根普被」,上、中、下根全都普遍在《法華經》之中,「無機不投教」,沒有什麼樣的根機《法華經》無法說的,所以,「無法不學習行名之為大」,你想要求什麼學,當中就有什麼法,若徹底求到這法,它就是永恆的。不像世間的學問,求了,學位拿到了,他不可一世、自大,這種的就是有限量的,將自己『封路』──因為自大,將自己的道封起來。其實佛的菩薩道是深遠的,我們要學的是「常不輕」菩薩的精神。

*若別論川水獨清,通四壑之寒泉,淺源止渴,喻小教偏空,明四諦之真理,獨善己利,得六通之妙用。
「若別論川水獨清」,水就是一直流一直流,它是清的,「通四壑之寒泉」;就是這樣能夠普及這些淺淺的水。「淺源止渴,喻小教偏空」;「明四諦之真理」,四諦法──苦集滅道。成、住、壞、空等,《法華經》全都包含在當中。但是我們若斷章取義,僅僅取著合於自己的根機來學,只是「獨善己利」,頂多就是「得六神通妙用」──只是聽了清楚;看了明白這樣的神通,豈真的是飛天鑽地的神通嗎?不是,是讓我們的心眼通達,這樣而已;這樣還不夠,我們要入人群,引度一切眾生,這才是佛要教的菩薩道。

*流水長遠,涉十方之要津,來往通渠,濟萬物之枯乏,喻始教大乘,行十度之初門,自他俱利集萬善之莊嚴。
「流水長遠」,只是「涉十方之要津」,僅僅能夠普及這樣。「來往通渠,濟萬物之枯乏,喻始教大乘」,這只是「行十度之初門」,開頭的大乘法。除了六度以外,還有慈、悲、喜、捨,合起來叫做「十度」;「自他俱利,集萬善之莊嚴」。十度初門,那是很開闊的道路,我們發心有走過去了沒?還沒有。我們現在僅僅只是「明白了、知道了」,還未真實走去,「慈、悲、喜、捨」也是知道了,還沒有到達。所以叫「行十度之初門」。要深入才能夠「自他俱利」,這才是真正菩薩道;就像大陸菩薩去勘災,走進去才有體會。你沒有親身進去,看不到,不知道人間的疾苦,更無法了解人生無常,更體會不到國土危脆;山河大地也是危脆無常。

*海水洪深,納百川而同味,淵源浩大,容萬派以朝宗,喻法華甚深,攝四教而同圓,妙理廣大,會三乘而歸一,故云最為深大也。
「海水洪深,納百川而同味」,不論它是什麼水,來到海裡,與海的水同一個鹹味,「淵源浩大,容萬派以朝宗」。不論什麼宗教我們都能夠包容,沒有障礙。「喻法華甚深,攝四教而同圓;妙理廣大,會三乘而歸一,故云最為深大也」。

上人最後叮嚀大家,「一直稱大家叫做菩薩,『菩薩』這個名稱要進去十度。菩薩是一個名稱,我們要身體力行,打開我們的心胸包容,人人都要互相勉勵,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他人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就像在救災也是救濟自己的慧命,別人受苦難,我們要除煩惱,這才是真正利他、利己。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20200728靜思晨語


三理四相:生理生老病死,心理生住異滅,物理成住壞空。

「三理四相」是恆住真理。生理有生老病死;人之大患,因為有身。生時由不得自己,依著與這對父母的因緣來生,足月了就出生了,全身赤裸,碰觸到空氣,痛徹心髓,心腦都震動起來,痛啊!哭啊!這就是來人間第一個覺知,痛覺的開始。生下來沒有哭的孩子,那就是不正常,就要一直拍。哭著來的人生,所以說,是苦啊!

那一陣痛的苦忘記了,父母每天在抱、每天在看,也不知道到底哪一個時刻孩子長大了,脫離他們的手,不需要父母抱了,慢慢與父母遠離,到了成家立業,他也生人,同樣孩子與他脫離,自己本身老了、病了,辛苦誰知道啊?誰能夠幫忙分擔呢?又是誰能夠有同理心,懂得愛憐、疼惜?人生慢慢被遺棄,所愛的人一直不了解、一直疏遠了我們的感受。到後來,病還是自己病、死還是自己走,這叫做人生,一輩子為情所纏;人與人之間煩惱、無明、憂悲苦惱所苦,一輩子的感觸,也只是這樣而已。

心理有「生住異滅」。我們的心念、在腦海中不斷閃過去,腦中有自己的邏輯,快速地想,心想、口出,舌頭動、喉音就出去,一連串不斷地從生理構造回應心理,很快在內心(心也是一個代名詞,不是肉團心、是一個理想的心)與這個形象會合起來,心與腦,將這個過去代名相如何說、如何記憶。

上人說,每天從法座上感觸眼前境界,「在我看來,是固定的環境,你們與我面對面相看,心印境,你們的相與我的心,印這個境,叫做『想』──相在心的上面,將想來的那個印象表達出來,這就是心的道理。

萬物不是向來就有。一顆種子一棵樹。上人提及法座上的盆栽,「每天看,就是看它長不大的,為什麼?因為環境,它在這個地方,已定性在石頭裡面,在這顆硓𥑮石(表面粗糙、尖銳的岩塊)裡,有它的種子,所以它生根、成株在這裡。我見、我知道了,那個印象在心,形體的構造,我想到就可以說出來。但是一時會合起來,有這個「想」,心理就在「生」,生出這個相;現在這個東西沒有動,「住」;而我的心「不住」,「因為我還有後面一句話要說 ,所以我脫離了這個相,又再說其它的話。這,自己的心理都是在『生、住、異、滅』,看一下就過去了。」

之後雖然有那個印象,想到了,很想要將這盆樹拿到裡面去,就將它移動了;但若只是有那個印象,沒想要有動作,它還是在這裡。這說明是心理、是心一想、才有生理的動作,腳走過來,手捧著將它移進去,所以說,是心理驅使生理,心裡想要這樣,才有行動,來動了它的位置。

我們看到這個形,為他起名詞,要讓它在「這裡」或「那裡」,都各有名詞,也各有它成長的道理,在這個大自然界,身體的形相有老、病、死。心理的生態有生、住、異、滅;現在是這樣想,但是再一下子就不想要這樣了,心要改也很快。剛剛說看到(盆栽),現在不在我的心裡了,已經換一個話題,也是前面滅掉了,後面生起來了。我們的念頭不斷在生生不息,哪怕睡,還有夢。這種生生不息的境界,驅使我們身體的行動,所以身體有生、老、病、死。  

「物理」有「成住壞空」,一顆種子變成一棵樹;大地也是一樣,雖然說「天長地久」,那是相對於我們人的生命來說,才是短短幾十年,人生很短,才會說天長地久。地球繞著太陽在轉,我們人就會看到晨曦、看到很炎熱的太陽,日出日落,世間萬象,各人有所專,所以天文有天文學家,地理有地理的專家,其實佛法一言通徹全面的道理,告訴你,物理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苦;而心有生、住、異、滅的苦。成、住、壞、空,東西消磨掉了、壞掉了,也有失落感的苦。

事有事的道理,物有物的道理;佛法道理具足,尤其在《法華經》中,慢慢將我們引入人間世相,要如何看得開、捨得下?上人說,一段一段經文編輯得很美。佛陀用口說,人要用心、腦來記,去體會了解,一法生萬法,一理通萬理徹。

上人說,「我想的方法,也不是經文裡頭說的方法;經文裡面所寫的,不是釋迦佛那個時代說就成文。從他體會了天地萬物的道理,從他的心腦會合說出來;是有人道理聽進去了,又從自己所了解再說出來。『道理歸源本無相』,心想的、口說的,你要去哪裡拿出它的相來呢?所以我們用心。心也無相,但是要去體會。如何去體會呢?就是心理,還是理會理,我們的真如會真如,所以大家要用真心相會這個道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體會的道理,最重要有用出來嗎?」

前面佛陀說出了藥王菩薩過去的過去,如何看待東西物質,就是寶物,都是身外物,覺悟的人,什麼東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法,所以捨棄了一切,以求法;為了求法,能夠付出一切。上人提醒大家要自問,我們一輩子的心力,有去做到我們該做的事嗎?佛陀所教育的菩薩道,這個一大事因緣,我們有會合到嗎?因緣會合,我們有果報嗎?有將「果」用在人間,再去讓它成因、會緣,將來我們才有辦法再得「果」,所以叫做「一生無量」。

如果僅是將這一顆種子,隔緣了,這顆石頭沒有空間、沒有水分,這顆種子永遠都是種子,無法長成面前一棵精而美的一棵樹。「要有很多因緣會合,這就是叫做道理。」至於這棵樹的價值,有人出價百萬,有人十塊;這數字的價值觀,到底要如何去分別?其實,數字與價值不同,有的國家像辛巴威,錢算兆的,因為它通貨膨脹,數字愈來愈多。若說他們在用錢,是人間「最富有」的了;而若說價值,是人間最貧困,。這數字的價值不同,所以說起來,人間的價值,什麼寶?沒有一個定論。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用他心中最有價值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物,來供養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四聖」。佛是聖人,菩薩是聖人,辟支佛、阿羅漢,都是預流以上的聖人,他起心動念開始修行,開始將來也得受記成佛。其實人人本具佛性,只是我們自作凡夫;我們若懂得修行,還是同樣歸入「預流果」的聖人。

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是布施人所獲功德;布施乃是有為之福,持經則能獲無漏慧。
佛陀一大事因緣,人間講《法華經》,讓我們體會很多,「三理四相」,其實也是法。我們只要一理通萬理徹,以事會理,無不都是法。是《法華經》啟動我們,啟動我們一理,能夠生萬理。但是,那個精華的道理我們要認識。「是人所得功德」,就是用功過後所得的德。「德者,得也」,不斷去用功,不斷以理會事,盡人事就得功德。

那麼多的寶物布施,回過頭來就是要《法華經》的功德,因為他知道方法,能夠去做,不斷成長;若只是布施再有價值的寶物,一是一,永遠是一。如果我們用功,我們在做,一生無量,得一道理、功德,得一善拳拳服膺。一善,能夠放在心中,用起來就無窮盡;「一生無量」就是功德了。

「布施乃是有為之福」,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有感覺到的,是人能夠做出來的福;「持經則能獲無漏慧」。我們能夠用功在經典之中,滋潤我們的智慧,智慧所認識,那就是無量無數的道理。

「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尚且不及持經四句,況復欲比具持經者。四句偈:是以上長行文,如穿珠串華精要成文謂偈;名貫華偈。云一四句者,以少況多之謂。此校量經德勝妙。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謂之四句成道。
哪怕你只懂《法華經》的道理之一句偈文,「其福最多」。只要你用心深入《法華經》,一以貫之,自然你所得到的就是真智慧,這個智慧,能造福無量人間,所以說其福甚多。

你就是用很多人間福,都不及你持經一句一偈;造福造很多,但是持經你所得的智慧比那個福更多。走過、做過了,其實一身輕。上人表示就是有人提起慈濟走過五十多年了,「那些事情跟我好像都沒有關係,一身輕。做過了,只是一個感覺,所以無輕無重。但是若想到法,從內心的法喜充滿,能了解,覺得還有很多回憶。」總而言之,我們入經文來,一句一偈,能夠想到全文當中告訴我們的道理。那個道理在人、事、物中;人事物中充滿了道理中的精華。我持經、我了解,我做過了、我了解了。

「四句偈:是以上長行文,取出了那個精華,「如穿珠串華,精要成文謂偈」。用短短的幾個字,將長長的道理串連起來,叫做貫穿,所以叫做「貫華偈」──像花貫起來,這樣再讓它成為一四句偈。「云一四句者」;五字一句,四句為一段,「以少況多之謂」;以少的字,就能概括很多。「此校量經德勝妙」。這就如我們《法華經》之中有〈法師功德品〉,比較什麼樣的功德比較殊勝。

修行要貫穿起來就是在這裡:「諸漏已盡」,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我們修行就是不要計較了,有時候,「為何會這樣?」啊,吞下來,默然就過去了。不計較就沒有煩惱,不要放在心中。這諸漏已盡,沒有新的煩惱再放在心裡,「過去就好。」而過去已囤積在心的將它清掉,就是這麼簡單。「梵行已立」,內心、外行都已經清淨了,心無掛礙了,外面我也不要再去牽絆因緣了。「所作已辦」,該做的也差不多都做好了。「不受後有」,沒有再後面的掛念了,就覺得沒有掛礙了。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謂之四句成道。
上人最後叮嚀:這幾句就是《法華經》最重要,也要反問自己:「我們的煩惱盡了沒?若還沒,要趕快把握時間多用功。我們威儀、規矩、禮節有盡到、做到嗎?梵行、規矩,清淨無污染,我們自己有修正好了沒?若有,叫做『梵行已立』了。我們該做的有好好做嗎?責任有盡到嗎?對人有交代嗎?若有,這樣所作已辦了。所以,『不受後有』,我們就沒有掛礙。若能夠這樣,大家再回顧一下,自然就法喜充滿。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20200728 志工早會: 照顧好環境衛生

「時日已過,感覺人間無常事真多。」上人說,看見最近世界各地有上千個起火點,心急如焚。「到底地球有多大,還有多少森林經得起這樣的燒呢?年初看到森林失火心情是擔心,但現在卻是『驚心動魄』,看到幾千個起火點,心裡就跟著燃燒似的。」

除了火大不調,水大也不調,慈濟人在大陸救災發放,上人說心裡既感動又是無奈。看到路難走,但有人發心走進去,以愛的力量、不畏懼、勇敢前進。感動之餘,上人也慨嘆麼幫助人的人不夠多。「慈濟人比例太少了,假如救人的能多一個,那力量會更大──不只救人的力量大、幫助人的力量增加、淨化人心的能量會更快速。社會需要的、人間不可缺的愛的能量,淨化人心的力量需要更多,但能投入的畢竟還不多,感覺就像蜻蜓點水,力量微弱。如果有更多人像慈濟人一樣投入,更多人一起造福,福氣就會展開像一把傘,為眾生遮雨擋,人間會更美好,對氣候一定有幫助。」

上人說「傘可擋風遮雨」的經驗就是他每次冬天行腳到清水、彰化時,就會看到慈誠隊就會準備特大的傘為上人擋風,貼心地表達孝心。只是那是自然的春夏秋冬的風;現在卻是風大不調,美國龍捲風瞬間就把大樹連根拔起。地水火風,只要一大不調,就造成天下很大地方災難;加上看不到的新冠狀肺炎疫情不斷攀升,在在都讓上人憂心;拉丁美洲的確診人數也快要超越美國。當地政府發佈訊息比較遲,人們還是不想戴口罩;玻利維亞也是一樣,疫情嚴重,棺木都來不及做。

近日,桃園也發現登革熱,上人提醒人人要提高警覺,清潔周圍環境衛生。回想每次到了台南,總有公部門的人會來見上人,感恩慈濟人對社區的照顧。除了對窮困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外,也清掃環境;但上人總是跟他們說,「光靠慈濟人,力量也有限,接受讚美,壓力太大了;主要還是要靠全體居民,照顧好自己門外的環境,互相照顧好,保持乾淨,雜草要除掉以避免蚊蟲叢生。」

上人叮嚀大家不要輕視平常的生活,要彼此互動關懷。政府現在開始關心孤老無依的老人,喊出長照;其實慈濟五十多年來一直在做,愛的膚慰也不斷。海外慈濟人也是一樣,韓國一對夫妻,包括二女也授證了,他們在韓國也會關懷孤老者。一位老婆婆曾經因為房子失火了,就住在像貨櫃屋的房子,這對慈濟夫妻也常常關懷她,比案家女兒還親。雖然距離遙遠,只要有愛,慈濟人都不怕路難走,不怕環境髒亂,秉持無緣大慈的精神也會去關懷她,就是希望案主舒服一點。

鼓浪嶼是一個方圓兩公里左右的小島,是世界遺產保護區,住的大部分是老人。慈濟人關懷一位獨居的弱智老人,也是以同體大悲的不忍之心照顧他。他家在一個窄窄的巷道後方,前後只容一人行走,慈濟人看到像籠子般大小的房屋沒有廁所,上廁所要走路20分鐘路,通常來不及,老人就在那裡吃喝拉;於是無所不能的慈濟人,克服一切,幫助他做了一個簡易馬桶。房間經過整理,也煥然一新,讓老人可以在那狹小空間有人的生活;還鼓勵他動手,訓練他做人能做到的事。

「談起慈濟人,真是名符其實的人間菩薩。聞法吸收後,開始身體力行,做到了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體大悲。」上人讚嘆福建廈門的這些慈濟人,耐心、愛心、用心付出,跟著台灣幾十年走過來的路,緊接下去,他們開出來的路很廣、道鋪得平;雖然是狹小巷道,但慈濟人心開闊,鋪出平坦大道。讚嘆啊!」

大自然氣候變遷加上瘟疫,也給予美國、大陸,很大的壓力。大陸水災也有疫情;美國疫情加上四大不調,災難之多,大家要好好提高警覺。人人要遵守防疫規定,才能保人人平安、家家平安、社會平安,才是功德無量。上人殷殷叮嚀大家:「顧己及人,人人合心,這一波就會平安過去。不要不相信!不相信會發生人心動亂,就像歐美,不是疾病蔓延而已,人心不安也動亂起來了。菩薩,穩定一念心,嚴格照顧好衛生環境。靈方妙藥就是茹素!人人時刻用心,環境才能平安。」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20200727靜思晨語


佛菩薩慈悲誓願,福德能消滅毒藥,
若遭懷惡欲加害,持正念離諸苦患。
惡疫饑饉等衰耗,人為之諸災禍患,
正法治時世,離諸衰患,護諸深法藏。

我們要學「佛菩薩慈悲的誓願」,要用心,眼睛看,心要受,法要入心。學佛就是學佛所行道,走過了菩薩道,才是成佛之道。佛佛道同,每一尊佛來到人間,菩薩道走透徹了,從無法計量的時間以前就發誓願奉行,不怕辛苦,生生世世沒有退轉的心念。

而我們對上輩子的事情不知道,就是這輩子也不清楚、沒把握,所以佛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你要相信。上人教導大家承諾於人,就要守信,否則將來沒有人會找你做事或合作,就會很孤單,沒有人緣,說話也沒有人要聽。上人用這簡單的比喻,教導大家日常生活要如何結人緣。成佛前,開始修行的這段時間要去付出且無所求,才真正是擴大愛、拉長情,叫做菩薩覺有情──對人的付出沒有糊塗掉,不斷地好緣牽引,因緣成熟,就是成佛的因緣具足了。

「佛菩薩慈悲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少了這四弘誓願,成不了佛,所以,佛陀教菩薩法,要我們去履行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入人群中去。只是人與人之間各有習性,要能夠合和談何容易啊!上人勉勵大家:菩薩要修行,心胸要開大,能夠包容別人的見解,用心聽,別人有道理,我能夠捨掉我的執著,照你所說的方法,我們一起去做。這樣,就像孔子說的,「就有道而正焉」,佛陀也這樣說。「這是聖賢道,聖賢能夠走,我們也能夠走。佛菩薩能夠發這樣的願,難道我們無法發這樣的願嗎?」

我們要發誓願修福德。人生除了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也就是我們身心的苦,還有苦在世間人人有這個貪:貪著一切我見、我思、我惑。這種我見,就是我愛、我的習慣,叫我改我的生活習慣很難啊!所以說習氣難改。人都會說,「我有做好事,我也有聽法啊!但是叫我捐棄掉我的習氣,好像很難;捐身外財物我做得到,但是習氣要改過來可能有困難。」

明明知道「福德能消滅毒藥」,要造福、修德,自己卻沒有把握,習氣難改,因為我們的心念、習氣都與這些毒在一起。不是貪財物,是貪口欲;看到了,沒有吃,就會很想吃。上人呼籲大家茹素,但慨嘆這一「大哉食事」,推動起來很困難。「這麼簡單,卻成為人間的一大事之難。」

如果人人可以把素食當成簡單的事,簡單茹素,這樣天下就能息滅干戈、傷殺,這就是好因、好緣、好果報;大家淨口、淨化身心,自然天下就依自然法則,自然的循環,那就清淨了。

只是現在世間濁氣這麼地濁,那都是因為人類的吃。一隻雞、一隻豬的飼養需要四、五個月時間,且要消耗多少糧食,才得一餐桌上的餐食而已。飼養過程,牠們也是要呼吸、排泄,污染大地、污染空氣。殺了,還要經過滾水燒、脫毛剝皮,還要煮……等等 ,僅僅為了一個口欲,製造多少污染。現在苦難偏多,因緣果報已經反撲到人間,形成冥冥中的災難。
  
諸佛菩薩累生世修行,所做的就是護生,愛護生靈,自己的生活很簡單,教育人人來護生、愛物,淨化我們的心,去除了惡,來造福,所以「福德能消滅毒藥」。目前全球陷入新冠肺炎這波災疫,全球經濟低迷,很多人無工可做了,苦難一直浮現,許多人受飢餓,這也是一波的毒。我們若能夠人人造福,這個毒就會消除。

「若遭懷惡欲加害,持正念離諸苦患」。
若遇到這種疾厄,我們就要有修福德的人,能夠持正念,才能離苦患。現在真正是最好的教育,「大哉教育」──要預防就不可再貪口欲,造那麼多的惡業。我們要趕快造福人間。像現在大陸水災,慈濟已經展開救濟的工作,第一波的救濟已經發放了,再等待路通運輸容易時,還有中長期規畫。

安徽省水淹到二樓,人都在划船,連銀行也用船趕快去「搶救錢」,有的人是用沐浴的桶子讓孩子在裡面,當交通工具。上人回憶在二、三十年前,華東水災時,慈濟人也去援助,第一批進去的也看到了一樣用桶子裝著婦女抱著孩子的,而男人水淹到胸部,就這樣在水中推著太太與孩子前進。只是這一波跟當年華東水災比起來,範圍更廣,災情很大。

災難偏多啊!人人要造福業,才有辦法消滅毒。貪一時的口快,就像在吞食毒藥一樣。茹素,有福德,才能夠滅毒。「毒」,來自於養那些牲畜,污染空氣、污染土地,硬化大地。人現在的享受是過去的破壞,遺留那個毒在後面。災難臨頭了,人人要覺悟了。「若遭懷惡欲加害」,有惡念要來誘引我們,將我們拖下去,我們要趕快「持正念離諸苦患」。

「惡疫饑饉等衰耗」;我們若一直享受下去,我們的福就這樣消磨掉了,那些惡會牽引我們到惡疫饑饉等。「人為之諸災禍患」,這都是人所為的災禍患,一直循環,一直無以言說,很擔憂。像現在全球已經是八億多人在饑餓中,十個人之中就有一人在飢餓。我們今天有福,要用感恩心、提高懺悔,提起正法,「正法治時世,離諸衰患,護諸深法藏」。

好好保護好正道,道理才是真正智慧的糧食、救病的良藥。現在最重要的唯有法、很深的法,素食就對了!「素食這麼簡單,但是,是很深的道理,簡單的事人做不到。你們想,這個惡疫要如何治療呢?這就是我們要擔憂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看看過去菩薩如何修行,修行要經過了很多克制欲念,還要無私地奉獻。除身外物,連摯愛的都要捨、要斷掉,不可再造作,去除貪欲。捨到一無所有,還有身體,有力出力,還可以用身體來供養,盡其所有的付出。人生疾苦,要被這沒有意義的疾苦消磨掉,不如來為有意義的出力,辛苦付出、苦修總是比病痛、煩惱、無明、造業好。

我們若反省過來,「我甘願辛苦,我願意付出、出力。還有身體我能夠做,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入佛法藏,我要求道,了解佛法、了解道理。」清楚的用心、出力付出,為法付出,與那個糊里糊塗無明這樣在用力造業,是不一樣的。過去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現在釋迦佛面前的藥王菩薩,過去就是這樣行的。

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前面所說的供養,用身體的供養,勝於那些身外、心愛的東西。那些身外與心愛的人,都捨出去之後還不夠,我的身體捐出去,勝那些東西的功德。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若人以滿三千世界七寶供佛,三千世界七寶,供四聖人 (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不如持經一偈者,以財況法也。*蓋法是聖師,能生,能養,能成,能榮。
四聖人:第一是佛、第二是菩薩、第三是辟支佛、第四是阿羅漢,以佛為頂端,我們若能夠來供養,一般人說功德很大,但「不如持經一偈者,以財況法也」。持法,擁有了這個法,比有那麼多財物、國城更加重要 。「蓋法是聖師,能生、能養、能成、能榮」。法,就是師,我們在法當中能求之不息,就像在汲古井的水,不管你如何汲取,那口井的水還是一樣沒有消失掉,不斷湧泉出來。這與我們發心的力量一樣,發心對了、做得對,源源不斷;求法,法不退。所以法若是財,法財用之不盡,只要你願意付出,生生不息。這就像聖師都了解法,從他們身上有求不完的佛法,何況是佛菩薩,能生法、能養法、能成就法,以法為榮。這法比寶物更加有價值。

*發心受持此經,由法為生,始終隨法進修為養,令滿極果為成,能應眾機為榮。
「發心受持此經」,此《法華經》,「由法為生」,「一生無量」,好像得到一顆種子,只要你用心下土、去培養它,大樹,大樹年年有無限量的種子。

上人提到昨天看到窗外那棵樹,幾十年前移栽時,它已一百多年的壽命了,現在算起來,也二百多年了,雖然樹幹中空,卻還很茂盛。那棵樹的樹齡已經這麼久了,所以千年樹,就是長久在自然法則中;法,也是那樣無窮盡。「發心受持此經,由法為生」,生生不息。「始終隨法進修為養」,我們若能夠隨這個法,好好如法修行,像上人時時叮嚀,「要用心哦!法要入心,用在生活中喔!」將法不斷不斷修養,完全去掉了惡,善法不斷受持,「令滿極果為成」,就有成就了。「能應眾機為榮」,這棵樹長大了,生生不息了。

*四雖不同,以法為水,如父母必以此四而護其子也。
四聖雖不同,「以法為水」,他們的法就像水,能夠滋潤我們的慧命。「如父母必以此四而護其子也」,父母也會這樣以智慧的水來給孩子;有水分,天地萬物才能夠成就,才能生生不息。菜需要有水;沒有水、曬乾了,那就是菜乾,顧不好就是爛掉,顧好,幾十年的菜乾還在。

「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即緣覺也、此云無生,謂供四果。
「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四聖之三聖,「即緣覺也」。緣覺就是緣在這人間,看四季,春、夏、秋、冬的景象,而體會人間無常的道理。只是現在的四季已經不怎麼分明了。

阿羅漢,「此云無生」;就了脫生死了;他了解人間無常,就不更造災殃了,不會再投入人群,再纏綿在業力裡。所以緣覺、阿羅漢都是斷掉了分段生死,「此云無生」,不必再來了,「謂供四果」,已經到四果羅漢,斷掉了一切的欲,再也不用來人間受到不由自己的苦。

最後上人提醒大家,「時間這樣在過,長的時間就是千萬劫,而若將它縮短起來,就是昨天、今天說的話,我們要將它連貫起來。」前文說到,宿王華菩薩來請佛陀講藥王菩薩的本生,佛陀就說起了過去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過去生的過去生,總是這樣再回歸回來同一佛。接著佛陀才要來向藥王菩薩說話。上人期待大家要很用心了解這部經的用意,「不是在說故事而已,是說我們有天長地久的『因緣果報』的法的真諦在裡面,所以請大家要用心來體會,所以常常說:多用心啊!」

20200727 志工早會:做好內心環保

今天志工早會,教聯會老師也在現場,上人對大家說,「期待慈濟人莫忘那一年一群菩薩愛的能量累積至今,但願這愛的能量能更凝聚、更廣傳;尤其這時候正是要提倡人人以愛心、盡心力、共同努力,協力把愛的能量拱起來,相信對天下人間也是一股大力量。」

上人天天都在憂心、操心天下事,因為災難偏多,大自然威力、風大水強,像大陸,瞬間水災,山上衝下來的水把很多建築物摧毀了,上人說,「看了,心也會跟著滑落的山滑下去;心裡跟著那樣的崩塌而崩潰。」除此之外,還有美國及全球瘟疫都讓上人憂心,尤其看到人的心靈不調,政府鎖國後,禁止活動,人按捺不住,各行各狀的抗議衝撞,人心情跟著浮動,總是感覺天下很不平安,「還是開始要呼籲,大家在平安的地方,要真正虔誠、感恩,將力量會合,虔誠表達出來。」

像昨天,台北一群小小志工,從幼稚園到小學的孩子,三百多位集合在新店演繹,他們關懷天下的災情,小小心靈也呼喚大家茹素,呼籲人人要有愛心,疼惜動物。上人讚嘆孩子可以禁口欲,就是阿公阿嬷怕他營養不夠,他也能說明他很健康,運動比賽有獎牌。孩子們用心排練,演繹時腳步分寸無差,上人欣慰孩子們都能見證素食即健康又聰明;有愛心又懂事,孝順、有愛、有智慧。

明知茹素對大地、對自己的健康都有幫助,只是人控制不了自己,上人說,「這一念就控制不了,如何發心成菩薩呢?要完成菩薩道,要有完整的愛,呵護人世間所有物命,講究那一分誠懇。這時代,災難偏多,我們活在很有福報的地方,很平安,我們要居安思危,戒慎虔誠。無有虔誠,只有戒慎恐懼,沒有用。」

「我們不要再犯錯,防非止惡,不要做壞事,有做錯的,要改掉,過去無肉不歡的也改一下,用愛心停止傷殺。一切殺業追究於『吃』,你不吃,就天下平安。即時反省,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看天下疫情,尤其波利維亞,許多人病死街頭,走出去就看到街上有屍體,棺木買不到,沒有地方埋葬,墓場也開到沙漠去了。看見這些慘狀,上人說,「難以言說、真的無法說、無語可說、無言可形容;說了又如何?唯有提倡大家以虔誠心,平安的要保平安,就不要把動物身體的病毒,由食物鏈傳到人身上。期待讓人的世界回歸人的世界,動物回歸動物的世界,大家相安,『感恩尊重生命愛;和敬無諍共福緣』。」

此一刻人都要保持社交距離,防止病毒傳染,上人嘆人飼養動物的卻不擇手段,將雞鴨擠在一起,飼養的環境很差,「他們本來有自己的世界、開闊的環境,生死自然,但人類為了吃牠,將牠關起來,苦其一生,四五個月活得辛苦。」上人警惕世人,「人造這樣的因,中間的緣,飼養的人的緣,果報回歸人類,災禍、災難歸也屬人類;大自然循環就是這樣。只有斷了愛吃的因,才沒有這樣的果報。」

美國慈濟委員推素食便當超過一百七十萬餐;以便當業者推算,當可拯救了129,200雞。上人還是勉勵大家如果可以推一百多萬人終生茹素更好。「天災臨頭,是人類覺悟要抬頭時。天天說,因為人人會忘記。天天看到屍體被抬,跟動物被殺的屍體,心寒,心會抽蓄,感覺苦不堪。要調伏人心,才能讓這波共業消弭。讓人人造福在人間,禁口欲,才能消弭疾疫。」

上人期待人人「轉識成智」;把對口味、香味的知識,轉成明白道理的智慧,細膩分析,瞭解吃的源頭如何是惡的源頭,「我們值得這樣吃來污染大地、讓身體不健康、增長我們因緣果報的惡業嗎?」上人說,看到鯨魚、海豚被殺,染紅了海洋,殺業多大,靈魂不反撲才怪,人類為了封鎖,都在抗議了,這些被殺的動物豈不反撲呢?

政府不封鎖,疫情一直升高;但民眾就是抗議,上人嘆人間矛盾事多,「我們要運用智慧瞭解,要平息疫情,唯有提起虔誠心,人人茹素,才是靈方妙藥。茹素造福人間,讓世間風調雨順,氣候調和,讓疫情緩和一下。緊要關頭的大哉教育,唯有愛的能量抬頭才有救,「從我們做起,還要口口相傳,像環保菩薩說的,共同一心拯救地球,希望大家內心環保也做得到!」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20200726 靜思晨語


菩薩真法供養,內運智觀法供,又見此幻色身,惑因故感斯果。
世尊法如雲雨、如海一滴, 佛復廣說山川、草木叢林,
法雨普潤一切,得成佛道。


菩薩以真法來供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就是一個典範,他發大心、立大願,承佛教法,入人群、度眾生,回歸向佛真誠供養。過去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就是現在藥王菩薩過去生的過去生,無量劫前的其中一生修行過來的。這菩薩在一尊佛的佛世當中來回兩輩子;來、去沒亂了一念心,一直依教奉行,再得人生,再入人群教化。佛讚歎他,佛即將入滅了也交代他,未來要繼續接法、教化所有的眾生,天、人等

日月淨明德佛入涅槃後,他將後事辦理妥當,但收舍利時,還是憂愁、戀慕著佛;只是不是一般眾生的迷情,是覺有情,那個禮節的道理很深。上人說,「我覺得這段很美。情,看不到,就是這樣讓人感動、讓人感覺,那種撼動,深刻地撼動,這是多麼可貴啊!」

最後舍利收拾好,建塔再供養,再燃臂供養舍利塔。準備要聽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來領導的眾生,看到他燃臂,同樣憂惱、擔憂,「菩薩燃臂之後,身不俱全,要來廣度其他的眾生,這些眾生豈能接受他的教化呢?」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是發一個願:「我獻身供佛,大家心有存疑,相信我這樣真誠的發願,我將兩臂還故。」菩薩要證明就是兩臂燃香,還是一樣有力量,又再化為佛的兩臂───佛之身。不是這樣就沒有力了,還是能承擔佛的力量,同樣可以廣度眾生。他發願完了,果然兩臂還故。
釋迦佛講完這段故事之後,回過頭來,對宿王華菩薩說,「這菩薩不是別人,就是現在坐在我座前的藥王菩薩。他生生世世,無法去算數的時間,長久修行,現在在靈山道場。這就是他過去的功德,他認真偏向苦行,認真入人群救度眾生,真誠的心來供養;這是他今天的成就。」
上人說,「菩薩是『真法供養』,不是應酬的,是真誠。」菩薩「內運智觀法供」,不是盲目的燒身燃臂,而是至誠修行修到智觀,法入心、心腦受持了,已經一點點污染都沒有,煩惱、無明、惑全都去除了,是清淨的內修。從他最最清淨無染的心,最虔誠的一念來供佛。這是藥王菩薩不斷鍛鍊過來的誠意、意識。

這不是用肉團身,也不是肉團心,而是帶著過去的「法身」跟心修行、修法。這是菩薩法身乘法再來人間,一方面再在佛前接受教化,顯示人間、度化人間;不是肉身新發意菩薩,他身心內外都清淨,不像我們凡夫的肉身、肉團心。他以法身、用智來供養,配合佛陀化世。

「又見此幻色身,惑因故感斯果」。在這個凡塵凡夫群中,所看到的是幻色身。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看來好像與我們一樣,有幻色身,就是無常的身體,一樣有小時候、長大、中年與老人。只是我們的內心還有惑,還對這尊菩薩沒有很清楚,有的人心還無法了解,「難道這樣燒身是叫做供佛嗎?」若糊里糊塗也做這樣(燒身)的事,那就錯了。
我們若能安分守己,好好修行,要修到就像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這樣,還要再累生世啊!我們現在這個心境就還無法調伏下來;這個身體還是幻色身,不是法身。幻色身的人來看法性身的菩薩,那距離就差很遠了,這裡還有惑。幻色身造這個惑因,我們還不懂,還沒通達。若將父母所生這個幻色身損壞掉了,你的法心還未到位,你的法身也還未練好,這樣無故來衝動,這是犯錯,也是不孝,也是傷殺的業力,這沒有功德。
菩薩真誠,已經脫離了幻色身,虔誠化為法的身,因為法的心,累世修行,累世就是清淨身與心再來化世,這樣就有這個資格修這樣(然身)的供養。若還未到這功力,就沒有資格得以來做這樣的供養。我們現在只能夠承受教化,用這幻色身,好好做好我們的本分事,與人之間合和互協──人人合心、和氣待人,互愛、協力,祥和人間,那就是度化人心。先拔除眾生的苦難,才有辦法成就如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這樣的法身、法心,虔誠的真法供養。相信我們用功,有朝一日,來生來世也能成就。
「這段文很奧妙,不可疏忽掉了。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兩輩子,完成了他行菩薩道等等,這樣燃身供佛,那個身與我們的身是不同的。」只是上述的這段文在過去佛教界,也被爭論過了,怕這段文有誤導,所以上人希望可以跟大家解釋清楚,「這是我自己的解說,希望大家清楚了解,在這段文、這個綱要,這不是從哪裡來,是現在我自己的解釋,對這個燃香(燃身)供佛,我的想法向大家來再次解說。」
「世尊法如雲雨,如海一滴」。上人說,「佛法很開闊,僅僅一字,我可能說不完、做不完。世尊的法如雲。」有時抬頭看白雲在天空,好像一隻白色的獅子,大白象王,就會去想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看到不一樣獸類的形的雲,就會想到菩薩來人間那個座騎的標誌。」還有大白牛,就想到《法華經》的大乘法。「我們在學佛的人,看天,天有法;看地、看水,水有法。」
水有法──有時候下過雨的水,看到水中有月、有太陽、有白雲,水中有景觀。大海能夠載船、載車,又能夠載房子。「開闊的心胸,這佛法比海更寬廣、比雲更多。世尊的智慧是要教育我們,有與佛同等佛性,智慧也沒有差別;我們要心包太虛,智慧滋潤成長。」

「佛復廣說山川、草木叢林」。大家再回憶〈藥草喻品〉,天下萬物,大樹有多大?草木細小,有多小?真正的法,就是大有大到那麼大,小有小到那麼小;在這個大地,大、小無法分開,才能造成一個美景。宇宙之間,到目前為止沒有第二個星球像地球那麼地美,可惜受人類破壞。但是,人類也能夠造成很美的人間。
上人提到昨天台中慈濟醫院各科室的主任在簡院長帶領下回來花蓮分享,每一年這時候,上人差不多是要行腳到臺中之時,「今年我無法去,他們各科室的主任都回來了這裡做一個醫療報告。開始之前,宋教授就來唱一首〈美〉───美在在三輪體空無所求。美啊!美在付出、付出無所求。這就是慈濟的美,全地球的美都融入在這裡面」
接著,各科室的主任報告醫生與病人的故事,上人讚嘆他們「雙手造乾坤,那種巧妙,巧奪天工。」外科、內科、眼科、骨科,將病人那種的病苦、身體變形了或身體臭不可聞,又或整個眼睛完全看不清楚了,都治療好了。
一位成大教授,兩顆眼睛度數已經深到一千多度,蔡副院長領導的眼科,發揮了天工巧手,將視網膜剝開,好像毫芒的血管,斷血管,還補血管、接血管,上人讚嘆,「實在是歎為觀止啊!」外科的微創,也一樣可以在肚、胃、肝、膽裡,任他的手、那個刀與夾子在裡面這樣伸、縮,可以剪、可以抽出很多東西,「大工程,很微細地將它完成了。手術出來之後,沒有什麼傷痕,真的是巧奪天工,不可思議啊!」

那位教授眼睛恢復了,畫一幅圖「四季謠」,送給上人,據說那幅圖很有價值,他是用分寸計算的,可見這位教授雙手巧工,就要靠那兩顆眼睛。他又能夠作畫了,以他的眼光的世界,將整個地球四季的景象畫在裡面,美啊!
上人說,「真的這是在人間,讓我過一天很美的世界。不過要說它美的世界,卻也是苦在前面。多少人受了身體病痛的苦,被折磨好幾年尋醫無門,就像這樣,失望的患者來到我們的醫院,能夠這樣完成,恢復他全身功能,覺得很快樂,我也法喜充滿。」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國城是所住,妻子是所愛;雖如是施,猶不及捨身。
國城、妻子,這全都是我所愛的,但都是身外物。「雖如是施,猶不及捨身」;雖然是我心最愛,但是不是我的身體,我將他們布施出去,還不及捨身供養。

「諸珍寶物、而供養者」;所可珍貴希奇寶物,此亦身外之物,寧及捨身取義至誠,財寶供養,不及捨身。
所有的珍貴、稀奇寶物都是身外物,全部供養,僅僅說要供養珍貴希奇寶物,還無法表達這個心志、這個意義。「寧及捨身取義至誠」。這意義是表誠意,真誠懇切的意義,用那個心志,要供佛。
*身見不忘,即我見不忘,即我所有見猶不能忘,以此故有四相,故多煩惱。
若不捨得捨,就是「身見不忘」,因為還有身的痛,所以不敢捨。「身見不忘」,也就是「我見不忘」;因為是我的身,我會痛;「即我所有見猶不能忘」,這就是我的執著還未斷、還未忘記。「以此故有四相,故多煩惱」。我們的煩惱,就因為還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有身相、我相的我見,所以煩惱還沒有斷。

*能然手指,則先能捨身,身見斷則我見斷,我所有見斷,而一切煩惱亦無不斷矣。
我們手指、腳指,合起來有「二十甲」;一指若有三節,然一指,就是燃一節。就像近代的「八指頭陀」,差不多虛雲大師這一輩的人,他就是燃二指,就是每一指三節中燃一節。「能然手指,則先能捨身,身見斷則我見斷,我所有見斷,而一切煩惱亦無不斷矣」,全都斷了。這就是我們要說捨身燃香。

上人最後叮嚀大家:「各位菩薩,用心來體會,捨身燃香,無不都是表一分至高無上的虔誠,因為想要取得佛法。佛法是那麼地開闊,廣無邊際,世尊的法就像雲雨如海。我們現在能夠聽到、能夠得到的,只不過才是一滴而已,它當中還有很多!世間不論是景物,或者是所有人的功能,無不都是在佛陀向我們說法其中的一部分、一絲絲而已,所以請大家向佛的道法要虔誠、用心,這也是叫做『真法供養』,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啊!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20200725靜思晨語


自性功德,重重無盡;無盡功德,迴向藏識。
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隨順取道。

我們修行,目的就是要回歸本性。佛說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教導我們修行、行菩薩道,入人群,多了解世間事,也看盡人間苦相,因為佛陀也是這樣,見人間苦、矛盾很多,所以探究苦的源頭是如何集來的。

上人也是入人群去做研究。回憶二、三十年前,上人每個月出門,就會去復查個案,瞭解個案被幫助的原因、幫助的過程及之後,有沒有改善呢?學校教授或者是醫院醫生,也會做個案報告,病人到底是什麼病、家境如何、要如何為他治療,花多少錢等,上人都會跟醫生說,「人生因貧而病,因病而貧」。那時候,沒有健保,只要家中有一個人生病了,小病沒有錢可治療,就變成了大病。尤其一家之主倒了,不只是無法賺錢,還會拖累家庭,有地的人賣地,有房子的人賣房子,變成了困苦。

花蓮慈濟醫院建起來時,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愛護生命、守護生命,就是為了貧病苦難人,他們的病若醫好了、身體健康了,就能夠去生活了。當然,醫院建起來,負擔很重;就是現在有健保了,還有很多比較貴重的藥是自費的,同樣抱著生命是平等的心服務病人。

上人回憶醫院初建起來時,接到很多重病患者,需要送加護病房,只是一天要多加八百元,當時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上人還是跟醫師說:「生命平等,生命不論價值只要能夠治療、只要命救得起來、照顧好,該做就是要做。」

上人說,「幾十年前,該走的路我都走過了,不論是山上、鄉下,更貧窮的地方我也鑽進去了。那個茅草屋斜一邊,無法抬頭挺胸進去,彎著腰也鑽進去。」也看到貧困人家環境很苦,就是「番薯藤煮番薯根。」何況又有病痛時。苦難的眾生,在佛法來說,就是如是因、緣、果、報。「回過頭,也看到好幾位跟在我後面,這群就是要救人的人,那就是人間菩薩。他們生活都很好過,也鑽進去茅草屋裡,見苦知福。」上人的目的是讓大家更加發心,啟動自性。「要不然,以為好心救人、做好事、做得到了;但那個疼的心還沒有進去。光是說愛,容易說,要疼惜,要進去體會了解,入心了,才會對眾生疼惜。」

哪個地方有災難,慈濟人去看了之後,總是趕緊將他們攬過來疼惜一下、拍一拍。對方感動了、發洩了,趴在慈濟人肩膀上哭,鼻涕都黏在委員的身上。就像那一年阿里山火車翻覆山腳下,往生者很多,他們的家屬來相認時,趴在慈濟人肩膀哭泣,慈濟人膚慰他們,回家洗衣服時,才發現肩膀處盡是黏黏的鼻涕。上人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就是肩膀讓他們依靠、膚一膚、疼一疼,「膚慰」他們,讓他們的苦難得以發洩;菩薩就是這樣發自內心陪伴眾生,叫做「自性功德」,不是被動,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

凡夫要修成佛,一定要力行菩薩道,生生世世去積功累德;諸佛要能夠成,就是無量生要行菩薩道;除了救濟眾生,還要在道場歷練、供養、恭敬、尊重。修行者,沒有恭敬、尊重,不能稱做供養。就像孩子,要孝順父母。作為弟子,怎麼樣才叫做敬、供養?孔子說,養父母若沒有敬,這樣跟在養豬、牛等等還不是一樣?孔子教「孝」,教禮節、敬重父母;佛教徒也同樣要禮敬三寶。

上人常跟大家說:「感恩、尊重、愛」。感恩父母的撫養,父母是一生一世;感恩師長教我們知因識果,知道因緣果報,給我們佛法教育、慧命的資糧;教育我們入自性,累積功德。要累積功德還是得從內心恭敬開始,欠缺了禮節就沒有功德了。

上人說,連救濟我們都要恭敬。這幾天廣東、東莞、上海等地慈濟人去江西、九江,勘災,一去就是七天的時間,路途很遠,他們去陪伴、傳經驗給那裡比較新的委員,陪伴他們去勘災。昨天上人與他們連線,九江的委員、慈誠分享勘災的過程,彼此尊重,互相感恩,他們除感恩上人讓他們有機會付出,也感恩資深的委員來帶他們,讓他們了解規律,知道如何去勘災、去救助。上人讚嘆,這就是傳承慧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內心深處的本性啟發出來,叫做「自性功德」。

「自性功德」是「重重無盡」,一層一層法很深,愛無底洞,很深也很廣,也是生生世世無窮盡,這就是菩薩心。「無盡功德,回向藏識」。從六識,根塵、心意去付出,一直到七識,救人回來後那個感受藏進我們的意識裡,讓我們看世間一切的苦難。這記憶的感受,在我們的第七識的深處;能夠幫助人,是生命中的價值,一次一次一直救人、幫助人,改變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感受很深。過去的享受,現在看到苦難的人,慢慢心境轉了,知道人生價值有多重?生命的應用是什麼?

「自性功德,重重無盡,無盡功德,迴向藏識」,菩薩入人間,「做中學,學中覺」,一層一層藏入我們的心識來。

自然的種子叫做「因核」,這個因,種子的核心入我們的藏識了,所以,「於諸佛地,起萬行因」。我們已經在佛地,我們要成佛,菩薩道,這念心地已經種進去佛因,只要我們的覺性一啟動,「起萬行因」,一生無量,這分的愛,「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好因自然向好果去,善因,那就是結善緣,就會結好果。「隨順取道」,我們路就是這樣走,自己開這條路,自己要鋪平,鋪平了,就開始慢慢開闊我們的菩薩道了。「各位菩薩,我們要以菩薩自居,好好用心啊!」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
若人發心求菩提道,發大道心,行大精進,行菩提道者。
宿王華菩薩,若有人肯發心,想要求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道,發大道心,就是行大精進、行菩提道者」。我們若能夠「發大道心」,就要行大道,因為我們要求的是大菩提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從菩薩道要到佛的境地。

「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以至誠懇切,敬恭意念,燃指表為法供養佛塔。能夠這樣,就是為法不顧身命,「以至誠懇切」,恭敬的意念,「燃指表為法供養佛塔」。用指頭當香,燃指來供佛塔,表示至誠虔敬。

《楞嚴》云:我滅度後,其有比丘,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敬恭世間如律儀,永脫諸漏。
也就是說:「我若滅度之後,後世的眾生出家修行,若是願意捨身命,去做供養,這個人的「無始宿債」,假使有累積業力,餘業未盡,過去還欠人債的,「一時酬畢」。就是用最虔誠的心、供養的心,不怕身體損傷,沒有身體的掛礙,勇敢去然指,能夠還宿債,就是過去的冤親債主,能完全消掉。這樣消了業之後,我們就不可再去得罪人,今生此世不再有積怨了,所以,「敬恭世間如律儀」,這輩子還有命,還要再修。

除了向佛恭敬,修學佛法,對人要恭敬、要有禮節。孝養父母,敬兄愛弟,敬恭師長,「敬恭世間」,「永脫諸漏」。若能這樣,我們的業、煩惱無明就能消除。對人至誠的供養、恭敬、禮讓,但願消業障,心莫造新殃。舊的業障、有得罪人,我們現在要趕快彌補掉。「禮者,理也」,有禮的人就是有照規矩的人,「永脫諸漏」。若能夠這樣,無明煩惱,就消退了。

此中手指足指,皆屬身誠供養。表行人不能斷二執,於六七二識中,相應貪瞋等心所,隨斷一分得一分真理耳。
「表行人不能斷二執,於六、七二識中,相應貪瞋等心所」。二執,就是第六識、七識。第六識就是意根,我們若還有意根的執著,我們的貪、瞋、癡等無明還在,沒辦法能夠斷除。第七識是思考,我們若是願捨,恭敬供養,那種虔誠的心懇切,思考哪還有什麼貪、瞋、癡呢?身體都願捨了,哪還有什麼貪外面的物質呢?沒有貪名、逐利,所以,這第六識、七識也會斷除無明,相應貪、瞋、癡的心都斷除了,「隨斷一分,得一分真理耳」。這供養、恭敬是一種的表示,我們決心修學,真誠供養,我們最重要的就是禮節。

*手指內身也,妻子外身也,國城等,身外之餘物也。
捨自己的生命都沒有問題了,何況捨國城以外的東西呢?
*內重外輕,功福有異,故然指供養,勝於身外諸珍寶也。
「內重」,捨自己的內身,是攸關我們自己生命的問題,所以這內因當然很重。福有分捨身外的東西與捨內身的,功德各不同。捨自己的身體,永遠都是自己會記得,自己會記得你的身體曾經發心,身體就是這麼誠意的供佛。捨物與捨身,功德有差,「故然指供養,勝於身外諸珍寶者」。

上人說,希望大家用心於佛法,但是不是鼓勵去燒指頭?不是。這只是表達一個譬喻,「盡形壽,獻身命」,這也是一個譬喻,這種的敬恭、虔誠的心,讓我們了解。愛心與疼惜心那個形容,與真正的動作還是不同。就像剛剛說過了,我們入人群真正去愛,如何去接近他,這都不同。愛,若只是東西給他,這叫做布施。你走到他的面前去,鞠躬,膚慰一下,也同樣是布施;或者是對他疼惜、膚一膚,再給他東西,這也是布施,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同。總而言之,要表達我們的誠意;大家愛的心意與恭敬的心意,就是從我們的身體力行中去表達出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20200724 靜思晨語


能授與所受,性本具空寂,修因必得果,大道向真如。
同修獲得記,見授記隨喜,信己亦將得,自勉待果記。
「能授與所受」,「能」與「所」,能授記,佛陀說法,弟子所受教,將佛所說法,入心體會,精進不懈怠,起歡喜心,願意入人群付出。同修者修行「六和敬」,彼此切磋──佛所說的法,我的了解、你的看法;共同來討論,同一法源,大家見解各不相同,各人就有不同的感受。

《無量義經》說「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流水、泉水、河、溪、大海都是水,水所經過的地方,我們凡夫為它取名,於是有了很多不一樣的名稱。但是水性是一,只是溪水、泉水等是淡水;海水是鹽水。平地與大海、高山的水,都叫做「水」。一樣的,佛法雖然有大、中、小乘,那都是依我們的根機、我們所能接受的。佛說苦諦,開始從小乘法,其實大、小乘共同都會承認「苦啊!」

「苦」是佛陀未出家前所見,覺得老百姓為何會這麼辛苦?貧窮苦難啊!老苦、貧病交加苦!所以能感受的人,所感受的法,就是這人生的過程,時間累積的自然法則,這就是道理。如何能夠去解開這苦?佛陀追求真理,知道生老病死無法改變,這叫做自然法則。在《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中,也慢慢表達出了。時間過了,人老化了,髮白、面皺了。 這到底是什麼在變?能受這個法──以身體與我們的意識去感受。我們六根、六塵面對自然法則,色、受、想、行、識五蘊,那微細的「蘊」,跟著大乾坤的時間,小乾坤的蘊行,不知不覺,身體也在無形中新陳代謝、老化,老得沒有感覺,但這就是我們的感受。

為了這種日出日落,生命的新陳代謝、老化,卻無法停止它,佛陀思考能用什麼方法來解脫──解脫我們的心意。心意開始於六識的意識、感觸,還有第七識的思考,思考後去動作。隨著時間,日常生活行為、動作,還有我們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都叫作行蘊,時日過,天地不老,但是人身在老化。同樣地,大地上一顆種子,萌芽了,由幼苗變小樹,慢慢成大樹、老樹。同在天地間,樹自然隨著日月生長,我們人也是在天地間成長;不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利害關係,「你歡喜,我不歡喜」、「你生氣,我快樂」,因此人有很複雜的不同情緒,就是各人的感受。
   
人類就是因為有感受,所以有情緒變化;有了情緒變化,就有人我是非;有了人我是非,就有造作──小人物搬弄是非,大人物則是造成大時代的大變化。所以人,說他渺小,很渺小;說他力量很大,有的人就說「人力定勝天」,很豪邁,好像自己的力量會勝天。這都沒有離開人的情緒變化。
   
有的人安分守己,有能力,但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天地間一切世事無爭;他可以去做很多事情,和平人間,與人相處歡喜,佛陀正是取這人生方向。要不然他大可去接掌王位,有一番大作為,以他的知識可以掌握江山,拓展領土,但是,他沒有要這樣去做,那不是他的方向。他愛好和平,想的是如何讓人人相安無事;如何讓人看開生老病死的疾苦,不再互相相爭,讓人想得通、心能夠了解生死自然的法則。
   
要掌大權的人若了解人生自然法則,就會想,「計較有什麼用?不必計較,人生無常。」苦難的人若瞭解了人生本來是苦,好好用心來修行;瞭解今生之苦,是過去生所造作;今生受盡了苦難,我們來生那個因、緣就重新一翻;今生的好因,翻掉了過去生的因,今生受的果,歡喜接受,甘願消業受果,今生造的因,帶到後生的果。

  過去做了很多有傷、有害命,或者是折磨過人心的,今生來多病痛或多短命,今生來死來活去,有多種的困難;知道這都是過去生所造,為了消過去的業,甘願受,這樣就不會讓心有壓力,看透了生命,輕安自在、來去自在,死不可怕。大家眼睛睜開:「啊,感恩喔!又能夠一天,面對著這天,我要好好修行,說好話、做好事,好好地培養好心。這是我今天的目標,不要計較了,恭敬、感恩、尊重、愛!」這就是修行。

待人接物,凡事「感恩喔!」遇到不如意的事,甘願消受,就是在消業。就是病也是自己的事,我們就是接受治療;心病就要接受佛法來療治。哪怕藥石無效,佛法給了我們法藥,就是我們的靈方妙藥,練好我們的心,自然過得很自在的生活。醒過來,自然生活在今天,好好地消受今天。感恩、尊重、愛的人生,還有什麼不能接受呢?這叫做「能受」──在佛法中接受教育。

佛陀就要給大家一個印證,印證某某人將來再多久也能夠成佛。佛陀告訴我,我能夠成佛,那就是一個目標,篤定了。其實我們知道本具佛性,但是若沒有修行,就遙遙無期。我們若沒有學佛,也不知道我們有佛性;學佛了、聽法了,佛陀這樣說了,大家相信佛,方向準確,一心一志向前走,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只是要成佛也是再幾劫之後,不是在那裡空坐,是要去與人人結好眾生緣,眾生來成就你,所以我們要感恩。

付出是造福,因為他受苦難,我才有辦法去付出,與他結一分的福緣。累積起來,來生來世,這個緣不斷,就像在綁粽子,粽串編好了,竹葉、佐料也準備好,周圍的因緣,有鍋子、有灶、瓦斯,東西全都齊備了。我們有這個功夫,會綁粽子,蒸熟了,香味出來了,打開粽葉,開口吃了,好像很簡單,其實過程也是錯綜複雜。很多因素,才能任憑我的手自由揮舞起來。

佛法、世間法、人間法我們都要去清楚,要用種種的法來了解「能」一字,也要聯想到很多。「授」,就是給你,教授就是我賦予你,所學來的雙手交給你,教授你;換我們很用心、很用心接受。「能授與所受」。誰要讓我教?我要教誰?佛將要涅槃之前,有一段時間要找接受的人,授法於他;受法、受記,就證明你法有入心了。法入心以外,還有德行,就是有能夠統理大眾的人嗎?

上人說,能夠讓你統理的人是與你有緣的。你過去生有結那麼多好緣嗎?那麼多人願意聽你的話嗎?那麼多人願意接受你的法嗎?這最重要。所以,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古雷音王佛要選一位來接法,結果釋迦菩薩比彌勒菩薩先成佛,因為釋迦菩薩眾生緣圓滿了;而彌勒菩薩智慧具足,欠缺了眾生緣,就無法接受這授記了,所以「能授與所受」,這很重要。

  「性本具空寂」,其實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就是看不到、摸不到,性本空寂。我們有第六識、第七識思考,就是這樣去做,歸到第八識、業識,「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帶著這個業,凡夫隨著因緣果報,由不得自己,就這樣去了。我們常常說修行,要修成了習氣轉為我們的「性」。我們還是習氣未盡,就是我們的性還不清明、不明朗,本性還糊里糊塗,就會隨著糊里糊塗的因果,又去來生──是去牛舍?還是馬廄呢?不知。畜生道?還是要去地獄道呢?所以,危險的是捨身後面那念,那念何去何從呢?我們要修行,篤定了,現在這個無明要將它去除就是不要與人計較、與事計較、與世間一切計較;我們甘願受,消舊業障,莫再造新災殃;我們要結好緣,不可結惡緣。

結惡緣就有障礙,來生來世哪怕你有這樣的德、有這樣的好緣,但是你還是有障礙。就像佛陀在修行,成佛了,還是有很多的障礙──外道教的障礙、提婆達多的障礙,還有很多過去生不順意的障礙,害佛、迫佛的,也是苦不堪啊!所以甘願受,總是不損他的性,這就是覺者。明白就是成佛了,還是餘業未盡。

我們修行總是歡喜受。這裡指的是佛陀對弟子教授,弟子接受了,所以我們知道「性本空寂」,空掉了過去的業力,我們不要計較,人與人之間過去了,我歡喜接受了,就是這樣過了。甘願受,不可再冤冤相報,「性本具空寂」,不要再有因緣果報來交纏。

「修因必得果」,我們好好修,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我們所修的「大道向真如」,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一定要認真撥開煩惱的纏,「同修獲得記」。我們現在修行,盼望我們的來生來世也能夠同得與佛同世,同得佛的授記。我們同樣在法華會上,有緣才能夠在現在,在這裡聽《法華經》、講《法華經》。我們從《法華經》這條路,「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互相牽引,未來能夠真的遇到佛為我們授記。所以我們現在「見授記隨喜」,若看人在被人誇獎,我們就要歡喜,不要因為誇獎別人我們就心不歡喜。佛陀肯定人,所以人人歡喜;我們現在看人在誇獎人,也就要見善隨喜。

佛世時,大家聽到這些大弟子被佛授記了,「見授記隨喜」,「信己亦將得」,我也將能夠得佛授記,因為對方有真如的本性,佛陀說我也有啊!所以早晚我也能夠得到授記。「信己亦將得,自勉待果記」,我們要好好勉勵自己:我將來也能夠受記,將來我也會成佛。但是我們這時候要認真修,要有信心。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之意以為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彼時即今藥王。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非止日月淨明德佛世時,二度如斯苦行供養。而是其所從累世至今捨身供養,不可數計。

佛告訴宿王華菩薩:「你們知道嗎?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不是什麼人,是藥王菩薩。」「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因為藥王菩薩他所捨身,不是這輩子在日月淨明德佛時而已,他是連續兩世焚身──前一世焚身,再來燃手臂,「二度如斯苦行供養,而是其所從累世至今捨身供養,不可數計」。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其實他就是藥王菩薩。菩薩修行就是生生世世,不是這樣一生、兩生這樣就過了。

上人最後叮嚀,「修行就是要這樣,篤定了,生生世世。其實我們的過去生也有修行,因有過去生修行的因緣,所以我們這輩子又能修行。期待來世的修行能夠更早一點,再更清淨一點,清淨修行;再更用功一點,用功精進修行。希望讓我們生生世世修行的心堅固,名副其實的精而無雜、進而無退,精進修行,這就要時時多用心啊!」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20200723 靜思晨語


心精誠身勤行,精進修法供養。
古今如實理諦,敬天愛地及物,
愛惜大地資源,護生不忍毀傷,
理諦永恆不變,環保守護大地。

古今以來,天地如同,宇宙、大地空間都一樣。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人間見苦,修行成道,說法無非是要我們身、心能夠接受法,用至誠心來接受。佛法之微之細,如毫芒,若沒有用很微細的心去體會,聽法一點都沒有用。微細的法要點點滴滴入心,滋潤智慧,才是我們的法。法用心受來智用,所以,「心精誠身勤行」。學了就要做,才是真的學功夫。心精就是專而無雜,用至誠的心,信得誠、信得精,起於行動且要勤,勤就是精進不懈怠。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因為分秒不斷帶走我們的生命及所擁有的一切。用心精誠,「精進修法供養」,法入心,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智慧如海」。我們念念入心,就是要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我們法一個傳一個,一個帶一個,帶得人人精進,人人身心能夠入道,在法中前進,這就是統理,精進在軌道。修法,讓我們的心毫釐不偏差,法入心就軌道,那也叫做受教;將佛陀傳給我們的,受正教法行,身體力行,才是真精進。

我們現在說佛陀的時代,就是往古,而佛陀又有他的過去;我們說法,有的時候說現在,也還能夠再說過去佛陀說的故事,「古今如實理諦」。所以,「古」可以是幾十年前、幾百年前、幾千年前、佛陀的二千五百多年前,還有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過去,無央數劫。每秒鐘就是我們生命中的歷史,要寫好我們的生命歷史,後來的人能夠依照歷史,這樣探尋過去,才是真正的價值。所以我們要精進修正法教,接過去的法,修在現在,傳於未來,這就是真誠地供養。

  上人提起前天,部分慈濟人從臺中來了;另外沒來的組、隊就在臺中,集合在東大園區,一起連線。線上那端「歡迎師父來到東大,師父問好」,上人歡喜表示,好像真的一樣,好像這群菩薩陪著師父走入東大去。環保志工感恩上人創造環保站,讓他們在那裡做得這麼快樂。也有孩子平時不愛講話,來到環保站跟大家互動,這一回,她也跟上人說,感恩做環保,讓她身體健康沒煩惱。也有人表示因為我做環保,做得憂鬱症都好了,就是要轉兩班車,每天都風雨無阻的到環保站報到。老人也說,「幸好有環保站,讓我們每天都有事業可做,不會沒有用,各個表達歡喜,」上人也跟著法喜,「這種精進修法,就是最好的供養。他們在歡喜、歡喜、歡喜,歡喜到我自己的心,總是覺得接受到這個歡喜。他們在那裡修法,我在這裡接受,這樣就是供養。」

  佛陀時代沒有環保可做;現在這時代,非做環保不可。一群環保菩薩,幾萬人同一時間,現在師父在說法,他們耳朵在聽法,聽完之後就開始要做環保了。感覺老人很快樂,環保站就是他們的道場,就是他們的淨土,去到那裡,他們就歡喜了。古今如實理諦都一樣。

    我們要「敬天愛地及物,愛惜大地資源」,所以大家懂得「護生不忍毀傷」,不忍心大地被毀傷,資源回收再製,又是新的資源,這就是惜福。我們不僅僅是愛大地物資,同時更要疼惜生命,不忍心毀傷,要有一個「完整的愛」,以佛心愛護眾生。因為佛陀來人間,是為了要救度眾生,所以我們要學著護生,非素不可。因為素食也環保,可減少很多物資的消耗。現在全球八億多的人口面臨飢餓,若將養畜類的糧食拿來養人,可多養活好幾倍人。我們若能夠了解這些道理,開闊天下事,叫做真智慧、真諦理。真理要通古今;以佛陀的時代佛心為己心,要有這種完整大愛的心不忍殺傷,能夠護生,這樣天地就平安了。

「敬天愛地及物」,「古今如實理諦」,我們要「精進修法供養」,這才是真正「心精誠身勤行」。

*由斯等者,謂燒身身生,然臂臂復,不住之因,稱其性而淳且厚,皆出於福德至誠之力,智慧神通之妙,非今之顯異惑眾也。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入人群度眾生,教化歸來向佛分享,這是真法供養。在日月淨明德佛的法中,他來回兩輩子。日月淨明德佛看到他復生,隔生再回來,也很歡喜,看他精進如過去,(也交代他要傳法)。前生他燒身供養,灌香油;此生日月淨明德佛入滅後,他燒兩臂供養,然臂臂復。心安了,能夠繼承法。

「謂燒身身生,然臂臂復,不住之因,稱其性而淳且厚」。上人說,我們是「分段生死」,一生一世,自然法則。「我這輩子是這樣修行,有辦法保證來生同樣是這樣修行嗎?不知道。以我們現在的功夫,可能是不知道。」但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去又來了,他知過去那個因,「稱其性」,順他的意又再來,這就是表示他修行很淳厚,道心堅定。那分供養的心真誠,所以有辦法往生再來生,修行回歸性本善,「稱其性」,再回來了。

  「出於福德至誠之力」。他造福人間,至誠的心意再來人間,同樣再來修行。所以,是「智慧神通之妙」,「非今之顯異惑眾也」,不是神化,是真實。心意就是那麼虔誠,不是無法自我把握隨因果去,他來回往返自如。

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那時候他燒臂,大家擔憂,「領導我們的人是不是殘廢了呢?」作是誓已,「自然還復」。肉雖然燒掉了,就是留著是那個疤痕,他手、骨還在,「自然還復」,這不是顯異惑眾,他兩隻手還是自如,表示至誠修行,「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如上顯示菩薩累世持法供養,苦行希奇。以大誓願,神通之力所感,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諸天喜見,得未曾有,散華供養,表以極盡。燒臂以誠表敬以供養佛已,還復如故,諸天嘆世所未有。廣修供養竟。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燃臂過後,「沒事啦!」那時候,大家歡喜,「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家放心了,心開了,「如上顯示菩薩累世持法供養,苦行希奇」。表示菩薩當初修行不惜身命,獻生命供佛,身體力行在佛法中,就是這樣地供養。

釋迦牟尼佛也曾有一輩子,有位惡人要來為難、刁難修行人,就說:「我有妙法,。。。」修行人就覺得有這麼莊嚴、有智慧的佛,可惜現在不在世了,非常渴望求法。這惡人懂法,但是心惡,他說:「我最愛看人痛苦的時候。你若能夠將全身每一個毛孔插一支針,我看了歡喜,就將我知道的法說給你聽。」這位要求法的修行人認為:「這算什麼呢!叫我今天能夠聽到真理,聽到法,死我都甘願。何況插針不會死,只是痛而已,這樣我值得,我願意。」所以他就全身插滿了針;惡人看他痛苦中還是那麼虔誠,想要求法,就幾句話說給他聽。

那幾句真實語就是,如來「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僅僅是佛號的內容,說出了如來的莊嚴,明行足、福慧雙修、這位修行者就滿足了,雖然全身受苦痛,但是換來了這樣的法。

上人說,過去修苦行者就是這樣,像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兩臂也是很歡喜,大家看到先擔憂,後面也是歡喜、放心了、歡喜了,「以大誓願,神通之力所感,六種震動」。  這六種一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現在看到菩薩精進,以身供養,大家表達出那分極盡的歡喜。這是因為「燒臂以誠表敬」,用燒臂捨身命來供佛,「還復如故」,所以「諸天嘆」,「世所未有」。「廣修供養竟」,這段文已經完成了。前面諸天來供養,也看到了菩薩用心修行,盡心供養,捨身命為法,諸天人也歡喜,對佛法信仰。

上人說,古往今來,過去的已過去,但佛陀的教法不斷延伸到現在,法沒有差異。雖然時世不同,與佛陀的時代不同,用佛陀的教法來化度現在的人間,就如環保菩薩,也是入群,愛惜生命,愛惜物命。這也是大哉教育的時代,科技讓我們能夠開闊,將佛法普遍人間,將世間法,可以人人為人的典範,希望大家法入心,彼此互相鼓勵,法要入心,慧命要增長,時時要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