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20200806 靜思晨語


人間凡夫品德,位極名曰輪王。
明明德人稱賢,明行足人謂聖;聖人之極善位,名曰諸法之王。
用心將法入我們的心,化為己有,就是體會;法聽來是我們的,就要用在生活中。「人間凡夫品德,位極名曰輪王」,意思就是,輪王就是人間品德最高的人,他有修行、有權力,能統攝人間,讓人人心服、禮敬,所以位極尊貴,他能夠轉法輪,統領人間,叫做人間之王。

雖然都是人間的凡夫,但他的品性、修行,對佛法清楚,生在貴王家,可統攝人民,可稱為輪王,位極尊為貴,「明明德人稱賢」。孔子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會悟本性,人人本具清淨的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孔子說:「明明德」,就是要你明白自己的本性本就清明、開朗,沒有污染──沒有名利得失的污染,這樣的「明」。

不論是儒教所說的「明德」,或佛教所說的「清淨本性」,都是同一體的,只是名稱不同。我們若能夠透徹了解本性,也能夠行,行與學平行,就叫做「賢人」──你有德、有學,且能夠完全修行,真的「稱聖修德」。既已經知道清淨的本性,要不斷上求下化。佛陀的教法,甚深微妙,廣無邊際深無底,我們要抱著這個心,不斷去追究、很普遍去學,不懂的事還很多,法還很深、還很高。

幾天前上人就說,地上的山高,沒有比心的山更高。心要求法,說深,還要再透徹、深無究底;高,真的無法透徹,這就是佛法的奇妙。我們要很用心才能夠去了解,「原來法如深淵一樣,也廣無邊際」,所以我們要不斷追求佛法,就如孔子說的「不恥下問」,有的人都沒有讀書,但是他說的話、所了解的,比我們讀很多書的人更透徹。就一句話,能讓我們感覺到,「啊,我怎麼沒有想到?」這句話很簡單,但是,很能讓人用心去思考這句話的意義。

有一次,菲律賓來了一群慈濟菩薩,其中有一位老菩薩說:「師父,我很歡喜啊!總是見到師父,不會說,就是很歡喜!」他說,慈濟人有帶他去看很多的苦難人,「啊,很艱苦,『萬代艱苦』啊!可憐哦,『萬代可憐』哦!」
「啊,萬代?」
他說:「就是沒有希望啊!」

上人靜下來想老菩薩說的「萬代可憐」,這在臺灣很少用到,但卻是正式的閩南語,「萬代苦」就是表示因緣果報觀:過去的生生世世萬代,這個苦,可能還要傳給子孫、子孫的苦,萬代苦。從因緣果報來說,從他們所造作的人生,再下去,下一代也同樣沒有什麼希望,形成「萬代苦」。

上人說,「再配合老菩薩的語調起來,真的是覺得這個道理很深、很深」,雖是同一個語系,但是我們沒有常在用到。常常用的話,話一說大家就清楚、了解;但是我們不常用,就會再想一下,「喔,這句話有道理」。平時不曾用的,聽到要用它,也得要再去想,這句話如何用?而一用到了,覺得很輕鬆,因為過去這個道理本來就在我們的語言當中。聽到了、歡喜了,想一下,常常用,這樣我們就很了解。「可憐,萬代可憐哦!」就是極苦的人、極可憐的人,下一代想要再恢復,很不容易。

就像一個案家,真的是很可憐,父母年紀大了,孩子又發生意外,孫子弱智、殘疾,一家三代四代,沒有一個是有辦法恢復希望的,也沒有一個能給這個家庭有盼望。一家三代人都是腦癱、身體不俱全,或者是弱智,這代沒有希望,也沒有延續下一代的人,所以這就是完全沒有希望的家庭。苦不苦?苦啊,很苦!

為什麼會這樣?明眼人、有學法的、明明德,透徹道理的人他就了解,所以要趕快杜絕像這樣的苦,會警惕,不要讓這苦在我身上;不可讓我下一代的下一代有牽連到這樣的苦。明明德的賢人,會思考「日子一天一天過,人生斯有何樂啊?世間事一代一代衍生,這樣的人間有什麼快樂啊?」

「明行足人謂聖」;「明行足」,是佛十號之一。我們學佛,就要清楚方向,往無不達,叫作「明行足」。我們修行,再也不要再延一代,再過一代,會有出什麼問題,像基因突變這種病,哪一代會發生,都不知道;就好好修行、好好用愛來教導、引導像這樣的苦難人:既有果,有報了,就要讓他明因果,心再開闊一點,去掉無明。不斷指導,讓他能夠有好因緣,也能夠往修行方向去修行,杜絕下一代再延續下去那個未知數的人生。我們認真修行,法都清楚了,方向正確,在世間懂得引導,叫做聖人,就是人間典範,發揮了那個教導、引導作用。

若能夠到成賢、成聖,人生被佩服,稱為賢聖人。相反地,品行若不端正,不是人的典範,沒有人願意承認你是賢與聖。所以佛法修行是我們自己修來的,接法來,我們要身體力行人間趣向,這很重要。

「聖人之極善位,名曰諸法之王」。這就是說,在人間有地位、有名,法有正,有人格、有方向,行能夠引導人的人堪稱為諸法之王。若要用一般來說,轉輪聖王就是很極位,人間很有地位,學佛之後能夠領導人,叫作法王;但是用平等性說,就是人間有德、有行,能夠引導人入正法去,就是法王。上人說,人生苦難偏多,只要有心,什麼樣的人都能夠對人間有幫助;對人間有幫助的人,也是法之王。

修行是從點滴來,走路是從第一步開始,所以要修行,不可說:「就要有名、有地位的,修學佛法才能堪稱法王。」不是這樣。只要你從第一步開始能夠幫助人、結好緣,累生世這樣累積起來,也是法王。

譬如,在緬甸,記得2008年納吉斯熱帶氣旋,帶來很大災難,我們去幫助時,鄉村全都成為一片汪洋;那些貧農,已經絕收了,也沒有穀種可以再播種,也沒有飯可吃。我們及時到達,除了物資的幫助,最重要就是發放穀種,去支援他們趕快去耕作;同時發好幾個月的米糧給他們,讓他們能幾個月都吃得飽。

那時候,我們的米袋都印著簡單的經過翻譯的「靜思語」,他們領到米,吃完了,捨不得浪費袋子,就將它貼在牆壁上,因為那個靜思語(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可用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很珍惜,一粒米之中藏著日月,在那個地方,開始聽到說「大家八分飽,省一點點可以幫助人」,他們了解道理,煮飯前就抓一把米放在旁邊幫助人。「幫助人就是造福」,他們將這個法開始應用,一直延續到現在。

前年,他們一千多戶的「一把米」,每個月累積起來有三千多公斤,可以幫助五六十戶。現在已經有六十七個村,7824戶響應,戶戶每一天一把米,可累積12968公斤,接近一萬三千公斤,能夠再幫助270戶人家,每一戶有48公斤米。上人欣慰「一把米」可以做這麼大的利用。這都因為上人所說的一句話,人人受用,用在日常生活,就能夠幫助那麼多人。「我們不可輕視力量小而不為,小小的力量結合起來,那就是大力量。」

這「明明德」,就是在洗我們的心。一點一點的法水,都可以點滴成甕;大缸的水能夠洗掉心靈的垢穢。一點一滴的水能夠滋潤我們的土地,可以布善種子;同樣的,法水我們也要點滴歸心,滋潤我們的心田,布善種子,一生無量。所以大家要好好用心,我們的「心王」累積起來,用在人間,就是法王。

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不論是聲聞或菩薩,聽法之後放在心中,都能夠去向其他的人說法。不論說什麼經,若能夠說到《法華經》,就是諸經之王,這部經為第一。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漸進歷經果位在三乘教中。若持此經,趣向成佛之道;於諸人中是第一。因法妙故為第一,人弘妙法,故於一切眾中為第一也。
我們要受持經典,不論你讀哪一部經,讀到《法華經》也稱為第一。「受持餘經者,漸進歷經果位在三乘教中」;所以要知道受持經,漸漸能夠這樣進入,歷經了很多的修行,達到那個果位。從四諦、十二緣、六度,一層一層過來。四諦,就是小乘;十二緣,就是中乘;六度,那就是大乘。羅漢是修四諦法;辟支佛、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再進一步六度行,那就是菩薩法。在這個三乘的教法中,若是持這部經,就是「趣向成佛之道」,「於諸人中是第一」。

「因法妙故為第一」;因這部經的內容,法很微妙,涵蓋了人間的生態及一切法,從凡夫最微末的生活、行為,一直到成佛之到,這些法通通包含在內。所以「法妙為第一」。若能夠與這本經接近,體會了解了,「人弘妙法」,人就能弘揚這部《法華經》,「故於一切眾生為第一也」。有辦法這樣的人,就是在眾生中為第一,就是思想、教學、引導為第一。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聲聞喻小草,菩薩譬如大樹。大樹之材,非同小藥草可比喻。「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三乘之中,菩薩居上,

在我們大自然界,聲聞就像植物之中的小草一樣,看過去一片綠;菩薩譬如大樹;菩薩就是「大樹之材」,可蓋房子,像福杉就能夠當樑等,這個大樹的材料有很多應用,「非同小藥草可比喻」。「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聲聞就是修四諦小法;辟支佛是修中乘的道理,了解人的生來去向;菩薩是入人群去度化眾生,利己、利人,那就是大乘法。「三乘之中,菩薩居上」。

「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於諸經中,此經最上。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先比凡夫,次比二乘,三比菩薩,四比如來。次第比勝,顯經第一。
這部經是至高無上。「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此經「先比凡夫」,凡夫中轉輪聖王就是地位最高,進入佛法,能夠領導人,雖是凡夫,但已經能夠奉持正法,領導人群;
「次比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修四諦、十二緣;
「三比菩薩」,菩薩修行六度;
「四比如來」,如來是極高,成佛了。菩薩的過程至極,那就是成佛;成佛就是如來──來去自如,應眾生因緣成熟,再來人間度化;說諸法道理,讓人人有一個方向。「次第比勝」,那就是佛為最勝。「顯經第一」,這部經是成佛之道,所以這部經為勝。

如來乃究竟果人,非因人可比,於諸法中,得大自在故。
「如來乃究竟果人」,已經修行到極端,無上正等正覺;果人,就是這樣,「非因人可比」。因人就還有一點點習氣,若起心動念偏差了,那就要再重複。但果人是已經到極頂了,至高無上,所以非因人可比。「於諸法中,得大自在故」。

此經位在三乘之上,理攝諸教之宗,無因不收,無果不攝,群經了義中王者此也。
「此經位在三乘之上,理攝諸教之宗」。法華經》能夠攝受所有教法諸經,會合起來,「無因不收,無果不攝」,不論是什麼因、什麼果,《法華經》是至高無上。「群經了義中王者此也」。

*此上歎妙法之體,隨機在處最尊最勝也。
上人最後叮嚀大家要用心去體會,「這《法華經》涵蓋所有人間界透徹覺悟之理,所以成佛之道在這本經中。大家時時要用心,開頭向大家說『用心聽喔!』將要結束時候,還是要叮嚀:『大家要用心體會』,體會法的真諦,落實在生活的道理。這樣才有辦法解法、會理在生活中,時時要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