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20200807 靜思晨語


如來愍諸眾生故,
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念行、種種憶想,
歷劫纏綿,無了出期,無明生念,一大因緣。

如來愍諸眾生故,釋迦佛慈愍、悲智的心,了解眾生有種種性、有種種欲;有種種不同的習氣、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執著。若能回歸清淨性就叫做佛性;若是有了執著、無明、煩惱,將污染了我們清淨本性,就這樣隨著各人不同的習氣有不同的想法。

人人本具佛性,佛性是一,佛性就是慈悲、就是喜捨。芸芸眾生在佛心目中,與佛子羅睺羅同樣,眾生平等。所以,佛陀將羅睺羅交給舍利弗,也請他按照僧團的規矩教育他,不必分別他是誰。就把他當著僧團當中的一位僧人,只是年紀小、很調皮,所以要好好督導。佛陀對眾生沒有差別,只是借因緣,隨因緣而來到人間,也要回歸如來的本性,與一般修行沒有不同。

如來對眾生憐憫,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來教人人去除煩惱、無明、習氣,這樣智慧自然生。智慧人人本具有,只是受煩惱、習氣將它遮蓋。就像太陽同樣在那個地方,是地球在轉,才會覺得有早上、中午、黃昏、晚上。我們的本性也一樣。我們若能透徹了解,原來天空、法界,它是永恆這樣,很自在,就是這個大空間,星球各有自轉,地球是很特殊也是很美的世界。

眾生隨著因緣來人間,有福緣、有惡緣,因緣果報集會在這娑婆世界,善惡雜居,佛陀出現於世,哪一個地方有特殊的因緣,就在那個地方出生。佛陀出生在很享受的環境,觀念卻與一般人不同,他見苦不忍,了解苦的源頭是如何來,願意捨棄了榮華富貴,入苦難眾生群中去體會,想著要如何解決。這不是一國有形的財富就能夠幫助人民的;他想要的不僅僅是救這個國家的人,他要救的是普遍的生命界。救度眾生才是根本。

有生命、有感觸的都是眾生。人與一切眾生命都是同等的,但唯有人有辦法付出,幫助眾生,但人要啟發那分慈悲喜捨心,所以佛來人間就是教導眾生要有菩薩心。菩薩「轉識成智」,將一般人的知識,深入體會了解,轉成智慧,體會一切眾生、物命,想要如解救所有生命的苦難。「如來愍諸眾生故」,了解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在濁世裡,那個欲念、濁氣,不斷薰習,造業變成了習性。就像我們常常說,「這個孩子的習慣很不好」,這也是薰習來的。不是教不會,就是要有人有方法去教他,轉一下他,他自然會學好。一樣叫做「學」、一樣叫做「教」,讓人教壞了,將他轉變過來,「要教好喔!」佛陀也這樣將羅睺羅交給舍利弗教。

佛陀的慈憫心視眾生如一子,希望眾生得到快樂、幸福,心無染著、沒有煩惱,行為能夠入正規,心靈沒有貪瞋癡,自然心就開闊,回歸到了安和樂利、輕安自在的人生;但是人就是脫離了受教軌道。

佛法在人間,能夠認識佛教的人少之又少啊!認識了佛教,真正接受佛道理教育的人又剩多少?上人曾經說過,佛陀去到一個有九萬人的城市,其中三萬人不曾聽過佛陀的名,另外三萬人曾聽過佛的名,卻不曾見過佛陀,只有三萬人聽過佛的名、見過佛陀,但是真正能夠入佛講法的場所沒有幾個,所以說來,與佛同世,要見佛、聞法都不容易啊!

上人說,「我們是不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有與佛同世嗎?我們現在不知道。我們若平均壽命七十、八十歲,那也是幾生世了。哪怕那時候與佛同世,說不定我們已經又失去了與佛會面的因緣。」因緣不容易,與佛同世,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地方,但是沒有發心、沒有起心動念想去見佛、禮佛、聞法,這也會錯過。所以,真正見佛、聞法的寥寥無幾,眾生聞法、見佛很困難,何況來到現在是末法了。

七、八十億的人口,曾聽到佛法的差不多千分之一,問他們:「你是佛教徒嗎?」「不是。」是佛教徒的,也許多不曾去聽過法,「只是人家這樣說,我就這樣信、這樣求。」但上人說,「佛法不離人間,我們是能夠求得道理,無法在佛像前求,求我平安、求我的欲望滿,不可能啊!」你自己做,自己有多少福,就有多少的福緣可受。若是過去沒造福,根本就沒那個福緣。就像要去銀行領錢,也得要銀行有存款,要不然你要去向人家領什麼錢?

佛陀告訴我們,己修己得,修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因緣果報觀要很清楚。現在有的業,我們就要感恩歡喜接受,過了一關,消了一次的業,心要常常很自在。把握著現在的因緣,付出不是現在得,就是來世得。

現在有辦法克服過去,心歡喜,能夠到的就是法喜。「我今天平安過去了,我有聽到法了,我還有用喔!我改變了我的想法,已經寬諒了,與人沒有對立的恨意了,心寬了,沒有掛礙了;聽法之後轉變了我的心,所以輕安自在了。」應該所得的是在這,不是我能夠賺多少錢、得多少福。其實,有幫助的,就是不要計較,給人好印象,後面有機會,讓人人見了歡喜、有信任,願意與你互動、合作。現在僅僅能夠得到這樣。

我們每天就要存一個念,「願消三障諸煩惱」,時時要自我警惕;「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我們應該要知道過去;現在面對著佛,接受到法,開始要立願消掉過去的業,願意好好接受,勤行菩薩道。這就是我們要如何來做一個憐憫眾生的人,如何將我們種種的性、種種的煩惱、無明、欲念去除。種種的念行,都在我們的心念,一念轉,身體力行,這樣就過去了。種種的憶念,過去記恨、記仇,都要放棄。

我們現在要記得,「莫忘那一年」,多少人來幫助;發生了某件事,多麼多的人合和一心,集中力量去幫助人,這很溫馨,歷史上的人間,有很多好人。若看到眾生已經脫離了苦,現在環境改變了,周圍都旺盛起來了,為他們祝福,只有這樣的憶想。不是我付出,我去討人情。只是看眾生得救了、眾生解脫了,我們歡喜,應該就是這樣。諸佛菩薩最歡喜,就是眾生離苦得樂。

凡夫歷劫就是纏綿──纏在情,都在迷情之中。哪一家不是為了家庭,這樣地纏啊、擔憂啊?今生這樣纏,來生還要再繼續,這種「歷劫纏綿,無了出期」,很難脫離。因為俗情、俗念、俗愛,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光是在那裡報來報去就報不完,所以了無出期。這就是「無明生念」,也是凡夫的「一大因緣」。

諸佛菩薩的一大因緣,是不忍眾生受苦難。但是眾生就是一直在那個苦難中纏綿不休,了無出期,「無明生念,一大因緣」,這叫做凡夫的因緣。這都是在種種念行、種種憶念,都叫做凡夫。

我們要學如來愍念眾生,憐憫眾生人人有這樣的習氣,要想方法,如何讓他改除習氣,才是真正的度化眾生。若沒有讓他改掉習氣,眾生的苦是永遠苦不完的,習氣真的很可怕。

佛陀了解眾生就是有與佛同等的智性,上人提到昨天看到一則新聞,就是一隻雞在軍校的隔壁,每天聽軍歌,看軍人在操練,這隻雞聽到音樂,也開始跟著音律在踏步,與軍校的操練一模一樣。「人家說,聞聲起舞,這隻雞真的是聽那軍樂一起踏軍步。這實在是見證眾生性平等,只是因緣果報,生的形態不同。這不可思議啊!」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能夠修持這部經也是很特殊,而且隨這部經的教育去實行,這也是讀諸經中者的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同樣在修行,若這樣排下來,菩薩為第一,因為菩薩修大乘法,不僅僅是修「四諦法」、「十二因緣」,他所要修的是「六度行」,入人群度眾生,所以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一切諸經法中,《法華經》也是為第一。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佛來人間教化眾生,這些法就是由佛的心智說出來的話,所以佛陀是諸法之王。《法華經》也是佛陀所說法中,諸經之王。這是佛陀一大事,法王中的本懷,就是這一部《法華經》,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
此法華經能為眾生導向正途作救護者。
因為宿王華菩薩請佛陀再重說,〈藥王菩薩本事品〉,所以佛陀再稱宿王華菩薩,「這部經的好處,能夠救一切。」這就是佛陀要將這部經的價值,用種種譬喻說這部經為第一。「此《法華經》能為眾生導向正途,作救護者」,唯有這部經能夠解釋很多很多,這個法能夠入任何一個時代去為那時代的眾生說所需的法。

所以上人也希望應現時代人的生活需要,將這部《法華經》與大家分享,也時時都用現在的事讓大家知道,「哪怕這隻雞住在軍隊的隔壁,也有這樣的因緣。拿來為大家作見證說:『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眾生皆有佛性』,只可惜落入畜生的身體而已。這證明佛陀的智慧,眾生性皆平等。在這個時代,這個時候,能夠有這個故事拿來作見證。這個故事我說完,將來再傳下去,這個故事還是在,這就是見證,時代見證這部經。」

*此經能令眾生,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苦惱,故云能救一切眾生者。
眾生在人間沒有離開這二種的生死,一種就是分段生死,就是這生幾十年結束了,人生自然法則,一段一段。從我們出生那一天開始,我們就要知道,就會有最後的那一天。這段人生結束了,還有來生。來生是不是當人的身呢?或者是來生是雞呢?不知道。看你這輩子如何做,是造人身的因呢?或者是造畜生的因呢?有畜生的因,這輩子結束了,就要入畜生道去,由不得自己。當你一口氣一斷,那個境界就像夢境一樣,接引你去,由不得你自己就這樣去。

一種叫做「變易生死」,就是化身。離開這個身體,化身就到天堂,那就是有福;這輩子做很好,真的是化身了,那就到天堂了;或者是化身到地獄去,去受拖磨、去受苦難、去受折磨。

天人壽長,但是壽盡,同樣依報要再回來。善惡分明,你善的做很多,那就是生到天堂去;惡的比較少,惡的逃不過,天壽盡了,還是要墮落惡道去。或者是惡的比較重,先到惡道去,善業比較輕、比較少,再來人間。這就是世間因緣果報,重的因緣果報就先報,輕的在後面,還是可以再受福報,或者是天報。總而言之,你修什麼行分分己獲,不是我做這項能夠補那項,補不過。所以我們才說要提高警覺。

「故云能救一切眾生者」。《法華經》能夠教我們,讓我們提高警覺,要很謹慎。過去有錯的,趕快改,惡的能夠少一點,善的增長起來,這就是我們讀經、入佛法的好處,及時轉變過來。雖然不是有辦法抵消,不過能夠即刻斷惡,防非止惡,能夠增加善這樣。

「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如是此經能令眾生離一切生死苦惱。
這部經能夠讓我們清楚二種生死之苦惱,離開一切生死苦惱。

「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持此經者,則能得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得成佛果,所願皆足。
這部經我們了解了,能夠堅定道心,方向正確,向道身體力行,所以,「持此經者,則能得大饒益一切眾生」。好好受持,心念如何能夠利益眾生,克服很多困難,只是以利益眾生為主軸,這是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方向,這樣「充滿其願」,步步向前,這就是成佛之道。在法華經》就是道、就是路,讓我們能成佛的道路,所以「得成佛果,所願皆足」。

上人最後叮嚀大家:「用心在人間,用心對準方向,向上去實行,不可再退步,步步踏實往前行。《法華經》為我們導向,不讓我們再退失掉,這是充滿希望的一部經,入人群中導引眾生,行在菩薩道,究竟往成佛的方向去。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