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20200702 靜思晨語


以真至誠無私,以純真願力行,以信入功德海,
正向修德大喜,信願力行菩提道,實行攝持粽串情。

上人清晨講話略顯吃力,勉勵人人聞法要用心,「因為講經辛苦呀,聽經的人要用心。講的人用功在前,聞法的過去不斷的體會佛法,既信之,心就要至誠。」上人以至誠心為眾開示,也最期待眾人用心聽、用心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真心聽法也是一分的供養──以至誠的心意,聽經後能轉變心智,將過去的貪瞋痴及煩惱去除。「以真至誠無私的心,聽法入心,自然地,一起心、一動念無不都是利益人群,這叫做菩薩道;希望大家聞法可用在生生世世。」

上人慨嘆,很多人聽歸聽,一旦離開了聽經的地方,就是煩惱不斷。「聽經是清淨的道場,但凡夫轉個身又回去了煩惱的道場。這樣聽經不真不誠,還是回歸自私、自我的滿心煩惱,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認為我看的是這樣,跟你說黑,你不可以說是紅;哪怕是紅的,我也說是黑的,你還要跟著我說是黑的。」上人強調,「這樣以真為錯,是千真萬確的錯誤!這一念的偏差,因緣種子就跟著我們的無明識,帶著恨、結了怨,導致來生來世黑、紅分不清。這無明識又帶到來生來世,不斷地累積,哪怕你聽法得一分,但是煩惱不除,還增加兩、三分,這樣不斷在凡夫界的人生,苦不堪了。」

佛陀一念覺悟,跟大家說法的第一句就是「苦」。兩千多年傳下來,所有講經的人都以苦說法,但是聽法的人明知是苦,法卻不入心;知法而不知要去除煩惱,這樣的因,到了來生,就是有慧無福──知道要做好事,但煩惱不去除,智慧只用在世智辯聰,利口辯辭,但道德的觀念不轉。「我們的心要寬、念要純、法要真;真、純、寬才能會道。要不然雖聞的是真實法,但欠缺了誠意,聞法後,沒有去除無私,還是回歸人我是非計較,只會惹來無明與怨。」

上人瞭解人很難改變習氣,就像這波疫情,「靈方妙藥就是誠意,表達虔誠最好的方式就是素食,但是這談何容易呀?」所以一開始上人就表示「憂極難言」,「感覺說了大家也聽不懂,因為病毒無影無蹤,要拿甚麼來說呢?就算要說、有辦法說,也沒有辦法去解。但上人還是「暢本懷」,跟大家開示為什麼要茹素。

「這病毒的感染源來自動物,我們盡量不要去侵略動物、吃動物的肉。」就是你有在做善事,如果生活不改,卻一樣愛吃肉,行善造福故然有福因福緣,但是你與動物結怨、結恨,因果分明,這是甚麼人都無法解開的,唯有用佛陀說的法,用正法、正氣。但是大家有接受正法嗎?造業的人有在轉變嗎?被殺的動物有願意去原諒嗎?有造業的那個人,如果沒有懺悔改過,依然故我,善事雖然還再做,但習氣不改,同樣吃動物,動物憑甚麼要原諒他?如果人肯改變,做善事、有正氣,動物就會願意原諒人類,這才是解冤釋結。」

上人說,眾生是由個人開始,有你、有我、有他。如果眾人的生活沒有改變,只有種福,卻欠缺智慧來自我解圍,被殺的幽靈,集結成一群一群的怨與恨,就會形成眾生共業。我們要有智慧,才有辦法自我解圍。佛說法給我們聽,要轉業也要我們自己來,絕對不是求佛的保庇。佛指導我們方向,而菩薩在人間帶路,我們跟著好人走就對了。好人勸我們、教我們、帶我們走,我們一定要跟著走,這樣才能夠轉業。

「知道說了也沒用,沒用的法要在人間要做甚麼?」上人慨嘆,就是佛陀在人間成佛說法近五十年,眾生真正受法的人有多少呀?本來佛壽可超過一劫,但佛陀三次表示「世間如果沒有需要我,我就要取入滅了。」阿難卻漠然無語,直到佛入滅後,迦葉尊者責怪阿難為什麼沒有出聲請佛住世,阿難也很懺悔,但自己好像被一股不知道的力量壓住,無法及時表達。

上人藉此警惕大家,「眾生的業力因緣,我們有無辦法轉,都靠這一念心。心如果不及時表達,因緣也是一縱而逝。」我們要以至誠的心待人、開闊無私,去除煩惱無明、心寬念純,更以「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及「四物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來互動,才是真正人與人相處的價值。」

「以信入功德海」,佛心本來就是單純,而凡夫無明遮蓋了純真的本性,修行必定要有純真的願力,我們做很多對人間有利益的事,要先從內心用功,用真誠的心相信佛的教法。就像「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是上人給大家的方向,法脈精神理念很單純,宗門打開,大家走出去行菩薩道,入人群造福人間,就是入功德海──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心才會開闊,才有無盡量的功德。

「正向修德大喜」,佛陀教我們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來自於信願力行。我們行菩提道,走在正知覺的覺道,要步步精進,方向不偏差,還要攝持如提起「粽串」的精神──要有組織地將人道精神編成一股力量,回歸粽串的源頭,回歸與佛同等的如來本性。「不可以心懷寶珠而不知覺,還是很窮」。但人人不就是這樣嗎?所以,上人說,「現在聽法好好聽,就是照路──回家的路。」

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每一尊菩薩都有他過去的因緣,諸佛菩薩都是生生世世、長遠劫修行過來,大家全部都有成就,所以所有佛聽藥王菩薩過去的故事後,都讚歎,「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
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色塵等香供養;此皆身外世間物,不及以此身力行供養。彼華香及繒旛之勝,是即外緣物供。乃至國城妻子之重,特別以執愛之緣供養,亦皆所不及。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歷經苦練行。百劫調心,菩薩樂習苦行,為法忘軀,經無量勤苦,然大業成就。

菩薩用了很豐盛的物資供佛,有世間很珍貴的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色塵等香,可將它鍊成油,或者是瓔珞等世間很有價值且稀有的寶物來獻供,但此皆身外世間物,「不及以此身力行供養」。所以菩薩全都是用他的身行來表達虔誠的心。「彼華香及繒旛之勝,是即外緣物供」,獻上華香等都不夠;哪怕是以國城妻子之重,將內心的摯愛感情,都願意去供養,也都還不能及。佛陀就是這樣,過去生為了眾生、為了行菩薩道,不斷不斷供養一切,付出一切,獻身命他也願意付出,生生世世這樣行菩薩道。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歷經苦練行」,哪怕已經「百劫調心」,很長時間,一直苦行,不斷調心,依然樂習苦行,一直很甘願、很歡喜,「為法忘軀」,總是奉獻給眾生、奉獻諸佛。他承佛教、入人群、忘己命,這樣去付出。「經無量勤苦,然大業成就」哪怕苦其筋骨,克盡心血,生生世世都願意投入救眾生。

至人得道,是三祇苦練行,百劫調心,達本明德知常,恃有不亡者存。若識念未亡,諸蘊違礙,不達法行,空慕其跡,彌增業苦。
「至人得道」就是最頂端的覺悟的人,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三祇苦練行」,是這樣淬鍊出來的。「百劫調心,達本明德知常」,生生世世調心,回歸真如本性。「恃有不亡者存」,我們有一個永遠無生無滅的真如本性。從第八識一直到菴摩羅識──第九識,就是成佛了;超越凡夫地,到「十地」等地菩薩,就是「等覺」,真正到成佛的邊緣了。

只是凡夫識念未亡,色、受、想、行、識五蘊都在我們身上,「諸蘊違礙」,雖聞法卻無法像佛一樣,一覺與天地宇宙萬物共為一體;還是有人我是非,還在分別你啊、我啊、都還是眾生啊!凡夫「不達法行」,聽法卻無法身體力行,「空慕其跡」,羨慕菩薩有辦法這樣發心和成就,成佛了,光羨慕也沒用,「彌增業苦」。

雖然如此,上人還是勉勵大家:「佛陀有辦法,我們也有辦法;佛陀能夠度眾生,我們也同樣能夠度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啊!所以我們不要怕苦,哪怕有業,也要帶業修行。」上人說,若沒有業,我們哪會來人間?不來人間我們要如何修行?沒有苦難,我們要如何去成就菩薩道?「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聞法入心,入人群願意付出,甘願做,歡喜受。人人抱著歡喜心,心淨念純,要虔誠,若這樣,我們的修行就會日日法喜充滿。時時要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