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20200704 靜思晨語


諸法從緣生 亦從因緣滅 虛空無體相
宇宙大覺者 返入娑婆界 談真假 說中諦
路已鋪平了 道也開大了 門也正立了
菩提覺道直 菩薩入人群 眾生迷待導

世間萬物都有它的形與相,但離開形相後,就已不成相。像一棵百年大樹,很值錢,因人一念心起,就把它砍伐,根在泥土中,樹枝留在山區,木料則運到山下。就是這樣無量數的物質被破壞,用來蓋堂皇的房屋,加上木料裝修,讓人可以享受。

上人自覺精舍主堂有造型,令人賞心悅目,很舒服,就是身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在桌子上,腳踩在地板上,都是享受,「但這所有的享受,都是森林被破壞在前的。」所以,上人提醒人人要明白道理,才會心存珍惜,而且心存虔誠懺悔,「我們現在的享受,是因為有破壞在前,無論這些是否是為了我們而破壞,我們現在就是在享受,所以我們要起懺悔心,要感恩現在的享受,懺悔人類過去的破壞。這也是法。」

「諸法從緣生,亦從因緣滅」,會合了那麼多的因緣,這邊是桌椅「生」,在森林那邊是某一棵樹「滅」,滅彼生此,叫做因緣生滅法。沒有因緣,他就不會去山頂、就不會去鋸樹木,成就人間所使用的東西,我們的生活都是在法中。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要懺悔;現在知道了,就要感恩。要懂道理,要曉事識相,了解原來萬物都有它的源頭。

這樣砍伐樹木是對還是不對?說不對嘛,人類又不能沒有工具;說對嘛,山林又被人類破壞了,所以人間長存的是善惡法──有善、有惡。被人類所使用、所需要,就是善,從法中了解以後,如果我們用了這個東西,會這樣想,就理所當然會升起一念愛惜、感恩心,就是修心養性,就是智慧,所以常說「轉識成智」,以智慧去分析想到山林被破壞,現在才有一張桌子可以用,我要很珍惜。

有人會問「那棵樹變成現在的桌子,那樹的種子消失了嗎?」追根究底,種子沒有消失,因緣生生不息,因為那棵樹是古樹,經過幾十年才能成為材料,而這幾十年間它的種子就地落土,一生無量。〈無量義經〉的道理也是說這個,因緣不息,緣生緣滅,滅而不滅,生滅是循環的。

「虛空無體相」,本來這個地方什麼都沒有,只是一片田地,因緣成就,蓋了房子,又集結很多的因緣,有需要而慢慢成為現在的靜思精舍。眾緣會合,田地變更住地,現在又有講堂、大殿、齋堂等,空間各有名稱、名相。「空無體相」,說這裡、那裡是甚麼,隨著用途不同,名相就不定。

「宇宙大覺者」知道東西不定相、不定名。但人起一念的執著,破壞了那邊,完成了這邊,人生的性命到底有多長?物體有成住壞空,身體有生老病死,佛陀喚醒我們要好好的靜思,就是小時候的相,從少年、中年,到現在老相,變化有多大。無論是生理、心理,佛陀一一為我們分別、分析「常」與「無常」、「空」與「有」;說「真空妙有」。我們要先找自己的「妙有」也就是真如本性,再認識外在的「妙有」。

佛佛道同,經過千古萬劫的修行,成佛以後,說法無量世界,不只是人類的世界,還有無數如恆河沙等的世界。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為了開示眾生佛的知見,眾生要悟入佛的知見。佛陀已經將覺悟後內心世界的知見讓我們知道,我們要趕快尋找與佛同等的智慧,找到內心的真如本性。佛陀說「成佛是名相,再來人間是真理。」佛陀再來人間,因為眾生未盡,還要再來轉眾生凡夫成為覺有情的菩薩,曉了真相,去度眾生,希望人人懂道理,傳佛法、度眾生。學佛者要覺知了悟,在善惡雜揉的娑婆世界,佛陀對眾生談真也說假,最重要的是說中諦,不能夠直說真空,也不能說都沒有。

人與人之間都是因緣,今生是父母,來生是兄弟,這種的因果輪迴,看我們結的是甚麼緣。佛陀教導我們「禮」就是「道理」,就是「真理」,所以人與人之間要報父母恩,眾生恩,佛恩。人類要有禮節,才會敬老尊賢,世間才會很圓滿。這種談真說假,真的道理,假合的因緣,真諦、假諦──真諦就是真實的道理,假諦就是萬法會合的道理,假諦分開後又是空。如果我們撥無因果就會偏道,所以佛說中諦,不執有也不能執空,要行在中道,要知道道理,要不然會偏毫釐,失千里。

上人提到慈悅、慈勷姊妹等人回精舍與海外菩薩分享讀書會心得,他們如何從聞法中,發現上人開示的哪句話在說自己,觸動了心,道理讓心結及煩惱解開,以兩分鐘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用在生活、家庭、朋友、人際等問題上。上人說,這就是鋪路,讓大家有一條路,「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一字一字鋪了幾十年,如今「路已鋪平了,道也開大了」,希望大家人生的道路要走清楚。

上人說,五十多年來鋪路,「路已鋪平了,道也開大了,門也正立了。「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正立了,「菩提覺道直」,這一條路已開得很直,且鋪排得很好,「菩薩入人群,眾生迷待導」,還有很多沒聽過法,不知道道理的,等待有人引導,所以聞法、傳法很重要。上人以前都稱某某居士,現在改稱大家菩薩,因為已經入人群,不是為他的家庭生活而已,已經得法,用方法在人與人之間,改變人人的觀念,轉煩惱為法喜,這叫做菩薩、傳法人。上人開示〈法華經〉前,都有自己的綱要,「雖然不是在經文,但經文的道理就是這些,大家要用心了解,一切都是假相。」

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假使」、假如、假若、假設,就是用譬喻,《法華經》中就有七段的譬喻。
前面說很多的布施,種種珍貴的布施,是身外的布施;更深的就是內心的最愛,是人類最執著的、我的、我的親,也可布施出去,這就表示修行的決心,一切要施捨。

〈藥王菩薩本事品〉當機者宿王華菩薩問佛,藥王菩薩是什麼樣因緣遊化人間?佛陀曾說過藥王菩薩過去的苦行,只是有的人還不曾聽過,宿王華菩薩請佛陀再簡單重述一遍藥王菩薩修行的典範。佛陀應所求,開始說過去有佛名日月淨明德如來時,有菩薩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就是藥王菩薩的過去,他是如何修行、如何盡一切心力在付出供養,捨去了身外一切,連國城、妻子都在所不惜,都願意布施出去。

就像慈濟人家庭成員也都是慈誠、委員,大家相互成就,上人都會讚嘆這些慈濟人說,「你連妻子也布施出來,你將孩子也推出來,孩子也來受證了,你真的『妻子施』」。其實上人主要跟大家說,二千五百多年前流傳下來的《法華經》,與現在我們生活其實是很相似的。一家人志同道合,行在菩薩道上,互相成就,一樣也叫做布施。

願意這樣布施,佛就讚嘆,「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能夠將你最愛的布施出來,一切無掛礙,難捨而捨,是布施中最尊貴的,是「以法供養」。

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謂意根靜默,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善解、包容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諸佛讚已,然後默然。今謂身是穢物,舉體不淨縱灌香油,然之亦臭。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表行持歷經如是久長達千二百歲。此釋然身時節過是已後,然身事畢。「過是已後,其身乃盡」,然身供養事畢。表示以虔誠作是供養時長。六根六塵,一切洞徹,我相乃盡。只怕此身煉不盡,此身燒盡我無依者,此也。萬二千二,前後照應,皆明十二處鎔鑄鍛鍊也。

身外物供養不夠,燃身再供養,所以很多佛讚歎,讚歎之後,大家靜下來,菩薩的身還在火燃,時間長達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意思就是說耳根、眼根、鼻根等都清淨了,再也沒有貪染那無明污垢。

現在一直在說推素,茹素就是淨口。至於耳根,大家的話我們都可以聽,好壞話要懂得分別,清楚對或不對。我們能夠接受的、將它善解過去,這樣我們面對的人、事、物,就不會偏差。若你耳朵聽來的是是非非,沒有分清楚,就會滿心煩惱。我們要有智慧過濾掉雜音,心就不受污染,六根才會清淨,「謂意根靜默」,就是沒有啟動意根,很清淨。

「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善解」。世間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我們了解佛法之後,要如何轉識成智,就是出世間法。有智慧了就能了脫世間的是非,人事回歸於道理,「無不善解、包容」,我們都懂得善解,就是懂得過濾,所以叫做包容。慈濟四神湯「善解、知足、感恩、包容」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要很開闊,愛盡了天下眾生,沒有分別,天下哪一個地方有苦難,要想辦法,找因緣,能夠救的要趕快去救,這就是「心包太虛」。「故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起心動念、意向清淨,那就是善。

「作是語已而各默然」,諸佛讚歎後,就默然,表示這道理是真的,沒有什麼可討論了,「今謂身是穢物,舉體不淨」身體就是不淨物,佛陀就是這樣告訴我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舉體不淨,縱灌香油,然之亦臭」埋的、燒的時候也是臭,身體就是不乾淨。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表示行持很久,差不多千二百歲,「此釋然身時節」,行清淨行,心無雜亂,身是載道器,沒有這個身體,什麼事情都不必做了,有這個身體,六根俱全,我們才能夠聽聞佛法,「過是已後,然身事畢」,表示以虔敬作是供養時長,接受了佛法,身體力行,不惜身命,為法忘軀。

「六根六塵,一切洞徹」,清楚我們的六根、六塵,不會去執著我相,所以「我相乃盡」。「只怕此身煉不盡」,我們最怕的是願未了,「此身燒盡我無依者,此也」,這個身若燒盡之後,我們要用什麼來修行呢?要把握時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萬二千二,前後照應,皆明十二處,鎔鑄鍛鍊也」,十二處,就是六根對著六塵境,身體每天要面對的境界,不斷在鍛鍊我們。看到這件東西會起貪心嗎?那些東西是塵,眼睛看到了,我的意識起什麼作用?都是在鍛鍊我們。這個東西的價值很好,屬於我們的嗎?我們要將它做什麼利用?擁為己有?如何去利益眾生?這都是一念心的偏轉。

何為諸佛喜此供養,咸稱善哉名真法供。當知此義,若能空身,則一切物無有不空。
為何佛陀會歡喜這樣行的供養呢?
佛陀不是接受他物質的供養,而是接受他心靈那分喜捨的供養。所以佛陀聽到他那種捨人難捨,歡喜稱讚,「是真法供養。」上人說:「真正去做好事,你這就是給我最大的供養。」一個人不是要擁有一切,但是,要能夠讓眾生無缺。哪裡有欠缺,哪裡就能夠得到幫助。「當知此義,若能空身,則一切物無有不空」。

其見空者,則能無礙。心無礙故,諸障皆空。即空亦空,空極覺滿,是真解脫。
其見空者,則能無礙。心無礙故,諸障皆空。心沒有掛礙,就沒有障礙。空就是空,「空極覺滿」,我們若將看清楚,一切全都了解了,就不會執著「這是我的,我捨不得」,很多道理通了,「轉識成智」,「空極圓滿,是真解脫」。

上人最後叮嚀大家:「各位菩薩,用心、用愛去了解,要如何修學、供養。供養是要說出了我們從內心聞法、傳法,身體力行的心得。在人間,有的人要去付出,教富濟貧、濟貧教富,弘法利益人間。有時候我會『教貧濟富』──看貧困的人如何用方法去感動富有的人,讓富有的人了解人間物資要如何用。我們要用智慧去教導世間物如何用。佛陀來人間總是為了這樣而已,請大家要虛心接受,法法入心,事事要在法中,所做的一切合於法理。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