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20200707靜思晨語


精苦為法能忍,弘傳斯道化眾,
盡其心神精力,盡其形命體力,
慇懃精進修供,志心願力未盡。

時間是精進的要素。人要不怕辛苦才會善用分秒、心心念念的精進。有人很忙尚能充分利用時間精進,但有人就會覺得累了想休息。要不累,我們就要將時間用得法喜充滿。時間是很公平的,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無法多一秒或少一秒;到底我們這秒鐘是空過,或者是實用,端看自己的心念。所以,再困難的事,只要我們精進,克服困難,為法能忍,也會很歡喜。苦也要忍,但只要我們歡喜精勤,也就不苦了;就像愛爬山的,就不會覺得爬山辛苦,反而覺得是快樂的事。但對不愛爬山的人來說,「何必這麼辛苦啊!」所以,辛苦或者是歡喜,端看個人的感覺。

但有的人喜歡爬山,回到來家裡卻不肯爬樓梯,只想搭電梯;有的人則認為與其爬山,不如爬樓梯,大家就是觀念不同,上人覺得後者觀念更為正確。「人的心,總是看你快樂在哪裡?快樂,也就要看我們快樂得對不對?修行者的快樂就是得法歡喜。生活中無不都是法。」

前說了菩薩供佛,用盡了一切的寶物,花花草草淬煉成香油等供佛,還覺得不夠,所以燃身供養,盡他的心力,什麼都願意承擔,就是苦行也願意。動作是由我們心指揮,心甘願了,身自然投入。精苦修行,就是盡一切身心力量付出。佛佛道同,修行就是希望能夠成佛。要成佛,一定要不怕辛苦地付出,在辛苦中探討人生的道理,突破很多的困難,從生活中去驗證,以事會理,瞭解了道理,還能夠去幫助人、去教導人,「弘傳斯道化眾」。

「盡其心神精力」,修行要專心一志,聞法入心,修到心精意通,才能發揮力量。我們心神通了,還要「盡其形命體力」,更盡心力付出;不是自以為了解道理就是畢業了。瞭解道理更要下定決心,「慇懃精進修供」,現在更是要回報的時候,所以要供養,為法忘軀。不是自覺修行已經像老修行人了,就要休息。

開始發心進來修行的,就是學習前面的修行者如何走過來的,所以我們應該做到「六和敬」,口和、心和、意和,了解環境、知道修行的方法,日常生活動作穩定,心就要再求精進,互相切磋。因為大家全都是在「學地」──還未成佛以前都是在求學的人,世間有永遠學不完的,何況佛法。

上人以其謙遜好學,一樣還在不斷複習經文,也向胡光中師兄請教回教徒的信仰和修行,甚至向他討《古蘭經》來看。胡師兄問佛教問題時,上人也對他「知無不言」。上人說,手捧著胡師兄送的那本《古蘭經》時,好像捧著《法華經》般。上人也回憶五、六十年前的這部《法華經》來源。

該《法華經》是宋末年代的,只是經書的主人後代子孫已經沒有尊重它了,將之與雜物囤積在通舖底下。房子要裝修,通舖也要拆時,才在床底下發現到這部《法華經》。當時慈雲寺的信徒覺得:經典怎麼放在床底下;那個家庭的人說:「沒有用了,就把它當垃圾丟出去。」也有人認為,整本都好好的,當作垃圾很可惜,準備拿去舊貨商那裡,輾轉讓上人知道後,就買下來了,「我只是聽到《法華經》就歡喜了。修道法師還沒有開口,我就先說:『我來買。』」

就是當年離家準備修行時,什麼都沒帶,就只帶著這部經,而這部經也一直保留在上人身邊直到現在。上人說,「這也是因緣,有了這部經讓我在小木屋,一字一字抄、一字一字拜,每一字成一句,一句、一句再回憶,不斷投入經中的意境,從這意境又不斷連續到整部經的內涵意境,就會覺得:這條路,好像走過的路。所以對這部經感覺特別親切,好像與心相貼切,這就是『盡其形命體力』,我的身心總是常常會體會到這部經的意義。所以,越來會越殷勤精進,想要如何來回報、如何供養。」

所以要供養在哪裡?諸眾生──都是未來佛。像「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因為汝將來也會成佛。」所以我們要來供養現在佛、未來佛:供養現在佛,那就要投入人群去;現在佛還未覺悟以前,就是迷茫的眾生;迷茫的眾生在受苦,受苦的眾生是未來佛。所以我這個時候為未來佛付出,也在現在結未來佛的緣,就是結歡喜緣。常常向大家說:「六和敬,互相共住一個叢林,要互相歡喜,感恩、尊重。」這樣結一個歡喜善緣,生生相度化;來生來世,你也修行、我也修行,你成就我、我成就你,看誰的因緣先成就。互相結好緣,互相相度,若能夠這樣我們彼此尊重,同樣,也是互相在受供養。

上人說,若用這樣的精神,「慇懃精進修供」,我們六和敬的常住,絕對人人前前後後很早就能成佛。這是一個成佛的訓練道場,希望大家「志心願力」修行,彼此都互相成就。這種的願力,對人人不斷用身心誠意付出,用一切的供養,不只是對佛而已,修行供養的過程,對人人、對眾生及受苦難的人,或者是同修行的人,都是恭敬、供養的態度。

合和互協三加一,四法同修勤精進;
天空網路串連,五千人大圓緣,
覺有情運神通,雲端妙蓮盛開。

在我們道場裡面要有六和敬;在外面的居士我們就鼓勵「四合一」、「合和互協三加一」――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樣結合起來「四法同修勤精進」。前幾天,全球慈濟幹部透過「天空網路串連」精進,報名的人有五千人,「五千人大圓緣,」,大家學菩薩法,「覺有情運神通,雲端妙蓮盛開」,很成功,大家皆大歡喜,心花怒放,法喜充滿。

前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供佛,他修行的時代是在日月淨明德佛時代。法華會上,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現他的神力,將過藥王菩薩的過去生,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時如何作法供養。佛陀運用他的「神力」──精神記憶,回顧過去生,無量劫前的時代。上人說,「精神貫穿虛空就是神。」就像現在科技的貫穿速度也很快、很奧妙。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
云是菩薩托緣生王家,稱王為父。為報父恩故以心淨明,累生世勤修,身行德範喜捨供佛。「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是父亦王,云離俗捨俗入道,精進勤行道。「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從精進定發得神通,故能普現一切色身。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生後,生於淨德王家,就用偈文向他的父王開始講經、說法,「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表示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是托緣,忽然化生在淨德王家,「稱王為父」,亦師亦父,他「為報父恩故,以心淨明」。一般的人說:「我就是在家庭奉養父母。」但是這位菩薩,用修行法成就了,身與心已經清淨明瞭了,來生在這個家庭,是要報父母恩。

到底我們是用身體還是用心修行?「我若說用心,人家看不到。」「你要用身體,你若無心,要如何修行?」其實起心動念,加上身體力行,才叫做修行。心若沒有清淨,這個身就是不淨行。觀身不淨,何況人心被無明覆蓋,心不淨,所以身就會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那叫做惡行。心無明起,身就造惡,所以凡夫造成了人間的苦。

若是心能夠淨明,淨念,我們的身行就起清淨行,「心淨明,自然身行善」,要這樣累生累世來勤修,「身行德範喜捨供佛」,才有辦法顯出了德,成為人的典範,讓人看到歡喜,「啊!這是一個賢明修行者。」歡喜付出叫做喜捨,這樣來供養,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每天能這樣,這就是法在我們的身心行中。

「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一切喜見菩薩向父王說他在修行,和修行的過程。「即是父亦王」,所以叫做父王,「云離俗捨俗入道」,他捨離王家去修道了,「精進勤行道」。「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就是這樣累生世的修行,很快就得到一切,現諸身三昧,是從精進定中發出的神通,就是能夠靜下來,心無雜念,心定神通。從精進定中,精神凝聚,「故能普現一切色身」,將精神理念合起來,入人群度眾生。

上人叮嚀大家:「學佛總是要學在精神凝聚,身行要會合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互相互動,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樣道場圓融,修行無缺,就可做為人間典範,入人群去,為苦難眾生付出。」

四法同修勤精進,大家心有所得,成就了菩薩覺有情,這豈不就是彼此心通、神通呢?心通了,精神也通了,互相分享,「覺有情運神通」,感恩在雲端的道場妙蓮盛開了!我們要用歡喜心,時時法入心,法喜充滿。時時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