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20200729靜思晨語


大乘妙法蓮華經,乃是佛一代施教,開示悟入佛知見,顯心佛平等大慧。

「用心,還是要用心。一念心這麼簡單,只是一個觀念,觀念莫忘初衷。想,開始修行那念心;那念心,在我們的心,有困難嗎?很簡單。人人本具佛性,向內找出我們的本性來,有那麼困難嗎?沒有困難,只要我們心念一轉,單純明亮。我們的心本來就無一物,為什麼一直要說心污染惹塵埃呢?本來就無一物,心在哪裡呢?是身體裡拿出來那團的肉團心嗎?沒有作用,只不過器官之一。這顆肉團心不會替我們想。想在腦嗎?唉呀!腦筋,儘管腦筋完全都沒有損傷,但是,它道理想得通嗎?我們的真諦道理是含在頭腦裡嗎?也不是。」上人晨語開示何為「一念心」,讓大家好好思考。

道理就是要我們把握因緣,我們有這樣的因共處一堂,共聞法華,要把握因緣。說因緣,不可忘記了果報,因緣果報如頭與目、如足與手;走路靠兩隻腳,做事靠兩隻手,啟動方向要依靠我們的心念。心念,所說的心腦,一絲絲的偏差,一差萬錯。所以,人生錯不得啊!一錯了,那就得受因緣果報。上人說,「與大家是談真說有,是真的事情,是真正有的因緣果報。」所以我們要很用心,珍惜共同聞「大乘妙法蓮華經」的因緣。

每天禮拜、誦、聽聞《妙法蓮華經》,要自問可有受用。若沒有將法用出來,就不會進步,就會一直執著在自己、自大、驕傲,或者是偏差自不知,這不叫做修行。修行在法華的道場,那就是要納百川,心量要開闊,能夠容納一切人、事、物。上人常常都是這樣說,也期待人人都是這樣做,「這樣才是真的有跨步入門來,要不然永遠都是在門外徘徊的遠遠的那個『貧窮子』。」

上人再次提醒大家面向著《大乘妙法蓮華經》,要起尊重心。受持《法華經》一四句偈,就知道整部的《法華經》是我們人生的方向,也就是學佛的道路。佛陀一代施教,來人間為了教菩薩法,要告訴大家,心念要清楚、方向要對準,難得人身、難聞佛法,「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要感恩因緣、感恩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善用它承佛的教法,將佛法用在人間,為人間鋪一條路,為佛法開一條道,接引人行菩薩道的路。

菩薩既入門來,那就是好向此生度,用法華來鋪路。法華引導人人入菩薩大道來,這是一條的通道,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既然為佛弟子,佛陀一代施教,『開示悟入佛知見』,我們就要拳拳服膺,要很珍惜。佛要將門打開,請大家進門來,看裡面有很多的寶物;裡面的藏經是這麼的豐富。「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道、路,鋪接在人間的腳底下來了,為什麼我們不會跨步、踏路入經藏來呢?佛陀開示,我們就要悟入悟入佛知、佛見。

我們要好好將心靜下來,接受它。放棄了這輩子的這機會,來生到底到哪裡都不知道。人生雖有疾苦,但地獄、餓鬼、畜生,三途更苦。人還能夠自己做主──你選擇走這條路,要步步精進,不可偏差毫釐。生在人、天,這二道,要好好把握機會修行,要警惕、謹慎,否則,一不小心就歸入三途去了。生在人間最寶貴,人間五趣雜居,有聲聞、緣覺、辟支佛,還有佛可成;生天沒有行可修,只是享受天樂,樂受盡了,還是要再墮落三途。

所以我們唯有做人,是一「覺」,方向對準,再也沒有入三途,就是菩薩道來來回回,清楚救度眾生,生生世世,最後就是有願──成佛,永遠弘願在人間,救度眾生。地藏、觀音、彌勒菩薩,很多的菩薩都是在人間。我們既入大乘妙法蓮華這條路來,就要很珍惜。佛陀一代施教,開示悟入佛知見,我們要「顯心佛平等大慧」,互相尊重,像常不輕菩薩不敢輕視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人人可成佛。

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經文說,持經的功德很大,哪怕其中的一句偈守得住,這樣也有福。可見要聽這部經的機會是很少、很難得的。既然我們有福,上人也為我們講這部經從頭到現在已經是第二十三品了,要自問有聽進去嗎?有受用嗎?期待全部《法華經》經文的每一句偈我們都清楚,這是我們的方向。

上人提到與大陸重慶慈濟人連線,聽到他們在分享,這一波的水災災情嚴重,他們展開勘災,整條長江沿途這樣一直去,馬上就救濟;但是勘災的路還得繼續走,因為災區很廣,大家不論是涉水、坐船,還是爬山、走路、坐車、推車子,車子推不上去,將汽車放著,人再繼續走,就是不惜辛苦,克服困難,互相勉勵,後面的人向前面的人推一把,前面的人向後面的人拉一手;抱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精神,已經做了七次的救濟。他們除了報告災情、救災,也跟上人分享聽法的心得,上人讚嘆,「這就是讀《法華經》、行菩薩道,他們聽法,身體力行。」

「我真的是很震撼、很感動,感動中還很震撼。所以每一部經說『六種震動』,就是這樣,感動的極點叫做震動,讓我的內心很震撼。凡夫可以做菩薩事,做到那麼徹底,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我很讚歎這些菩薩在人間。這就是接受《法華經》一句一偈,將經文聽在內心,當『路』在走。他們是典範,在有福的當中,時時感恩、互相讚歎,我們也應該要一樣。」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眾流歸海。川、流、江、河四水,喻前四教。*海喻法華。大海,能納江河溪水,喻四教不普,大法圓收,故最為深大。

佛陀向宿王華菩薩說,在《法華經》,譬喻一切川流江河等,這些水經過了川、流、江、河四水,喻前四教,喻佛陀要講《法華經》前面四種教法(華嚴、阿含、方等、般若)。

「海喻法華」。「大海,能納江河溪水」,河與溪的水、所有的水都能夠流入大海去,大海都能夠容納海,不增不減。但是水進入河、進入江,水會漲、會滿出去,會沖斷河岸,對人的田園、房屋造成毀損。「喻四教不普」;四教沒有普遍;藏、通、別、圓,各有它的教門;但是《法華經》是大開門,門開大,而且就像大海,大乘法是容納一切法、一切真諦道理。「大法圓收」,所以《法華經》是一大法的圓教,所有藏、通、別的法,都匯入了大圓的教法來。《法華經》是最圓滿的圓教,所以「最為深大」。

*火宅喻:門外設三車,大白牛車。說四諦:
一、 聲聞乘教,說四諦法。
二、 緣覺法說十二因緣法。
三、 菩薩乘,說六度法。
四、 一佛乘,說一切皆成佛之法者。
《法華經》火宅譬喻,長者擁有一間大宅,裡面很堂皇,孩子在那裡享受,一直到迷茫掉了,還在那個敗壞、老舊的火宅中玩耍、玩火,覺得火是好玩的。(看看現在地球多少森林在燒,已經幾千個火點,看到媒體報導,心就擔憂,確實人間如火宅,我們凡夫還是在迷茫中盡情享受,就像火宅中那些無知的孩子一樣。)所以長者就要在門外設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任憑孩子來選擇好玩的車。

佛陀對聲聞「說四諦」;為緣覺就說十二因緣法;為「菩薩乘」,就說六波羅密;若是想要行菩薩道,成佛的大道,那就說一乘法。佛陀從小路鋪到往大路,開一條大道路。所以,「說一切皆成佛之法者」,那就是大乘法。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亦如大海。布施乃是有為之福,持經則能獲無漏慧。
「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極談佛智,名之為深。上求下化,三根普被,無機不投教,無法不學習行,名之為大。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亦如大海」。「布施乃是有為之福」,就是享人間的福、天福。「持經則能獲無漏慧」;真正持《法華經》,那就是得到無漏的智慧,是超越了,入成佛之道了。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法華經》最為深大,「極談佛智,名之為深」。「上求下化」,一方面認真精進求佛法,佛法還很深很廣,所以要上求;而往下還要再教育人人行菩薩道,培養諸善根。

「三根普被」,上、中、下根全都普遍在《法華經》之中,「無機不投教」,沒有什麼樣的根機《法華經》無法說的,所以,「無法不學習行名之為大」,你想要求什麼學,當中就有什麼法,若徹底求到這法,它就是永恆的。不像世間的學問,求了,學位拿到了,他不可一世、自大,這種的就是有限量的,將自己『封路』──因為自大,將自己的道封起來。其實佛的菩薩道是深遠的,我們要學的是「常不輕」菩薩的精神。

*若別論川水獨清,通四壑之寒泉,淺源止渴,喻小教偏空,明四諦之真理,獨善己利,得六通之妙用。
「若別論川水獨清」,水就是一直流一直流,它是清的,「通四壑之寒泉」;就是這樣能夠普及這些淺淺的水。「淺源止渴,喻小教偏空」;「明四諦之真理」,四諦法──苦集滅道。成、住、壞、空等,《法華經》全都包含在當中。但是我們若斷章取義,僅僅取著合於自己的根機來學,只是「獨善己利」,頂多就是「得六神通妙用」──只是聽了清楚;看了明白這樣的神通,豈真的是飛天鑽地的神通嗎?不是,是讓我們的心眼通達,這樣而已;這樣還不夠,我們要入人群,引度一切眾生,這才是佛要教的菩薩道。

*流水長遠,涉十方之要津,來往通渠,濟萬物之枯乏,喻始教大乘,行十度之初門,自他俱利集萬善之莊嚴。
「流水長遠」,只是「涉十方之要津」,僅僅能夠普及這樣。「來往通渠,濟萬物之枯乏,喻始教大乘」,這只是「行十度之初門」,開頭的大乘法。除了六度以外,還有慈、悲、喜、捨,合起來叫做「十度」;「自他俱利,集萬善之莊嚴」。十度初門,那是很開闊的道路,我們發心有走過去了沒?還沒有。我們現在僅僅只是「明白了、知道了」,還未真實走去,「慈、悲、喜、捨」也是知道了,還沒有到達。所以叫「行十度之初門」。要深入才能夠「自他俱利」,這才是真正菩薩道;就像大陸菩薩去勘災,走進去才有體會。你沒有親身進去,看不到,不知道人間的疾苦,更無法了解人生無常,更體會不到國土危脆;山河大地也是危脆無常。

*海水洪深,納百川而同味,淵源浩大,容萬派以朝宗,喻法華甚深,攝四教而同圓,妙理廣大,會三乘而歸一,故云最為深大也。
「海水洪深,納百川而同味」,不論它是什麼水,來到海裡,與海的水同一個鹹味,「淵源浩大,容萬派以朝宗」。不論什麼宗教我們都能夠包容,沒有障礙。「喻法華甚深,攝四教而同圓;妙理廣大,會三乘而歸一,故云最為深大也」。

上人最後叮嚀大家,「一直稱大家叫做菩薩,『菩薩』這個名稱要進去十度。菩薩是一個名稱,我們要身體力行,打開我們的心胸包容,人人都要互相勉勵,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他人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就像在救災也是救濟自己的慧命,別人受苦難,我們要除煩惱,這才是真正利他、利己。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