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20200703 靜思晨語

及時防疫,急難紓困,安住社區,耕種助人,法親陪伴,心繫慈濟。
布施心是菩薩淨土,應急布施濟人及時,本性如常無有前後。

近半年來,全球一直籠罩在新冠狀病毒的惶恐。這是在前所未有的,且為時這麼長,尤其巴西、美國及歐洲等國更是疫情告急。上人時刻都在叮嚀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衛生也要把心顧好,這樣人人才會平安、社會才會祥和,少災難。但是也嘆,「就是人心很難!要能夠人人顧好一念心很困難。」就像現在,有的國家疫情那麼嚴重,該要防疫的時候,領導者不肯承認、也不願意呼籲,還視此為一波像流行感冒一樣的流行病,完全忽視防疫措施,只想要顧全經濟。「他就是不願意正式宣告,要人民防範,人民就沒有方向,所以越來越嚴重,這也是很無奈。」一些國家確實封鎖了一段時間,覺得疫情消退,開始讓大家復工,希望能夠穩定經濟,沒想到人群沒有維持社交距離,疫情又再度升高,死亡病例也不斷攀升。

「現在是要顧經濟還是要顧健康?」人們都陷入了這矛盾中,需要心靈的膚慰。上人教導大家,平時就要將心調好,生活規律,才是健康的生活。慈濟人這幾個月來,也及時展開防疫及急難紓困。像菲律賓在兩三個月來,就分成好幾階段發放,為好幾萬戶急難中人紓困。一位企業家也是慈善家,發心捐了一大批的物資讓慈濟人去發放。偉嵩師兄在發放前特別告知這些貧困的人,「物資很多,人人要帶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袋子來。」

果然一位婦女把她帶來的袋子,一一裝滿。她擅長打包,現場示範如何放、如何疊,可以裝一大堆的東西,瘦小的身軀,憑兩隻手就揹起了兩三袋東西,自己很得意,全場的人都歡呼為她鼓掌。上人說:「這種付出的人歡喜,受的人更加歡喜;在周圍看的人,歡喜更加倍。因為這些東西也是我所能有的,看到她得到那麼多,我去領同樣也有那麼多。」

上人說,愛心人有力量,要給他就要給有感覺、有量的,這樣接受到的人,才能安穩他的心。這些物資的確可讓他們一個多月不用擔憂缺糧的問題,「施者歡喜,得到的人也很歡喜,我們聽到了,我們知道了,也更加歡喜,這叫隨喜功德啊!」這就是「安住社區,耕種助人」,就像農夫,有一片好土地,懂得耕作,先整理好土地,適當的季節及時播種、耕耘一樣。幫助人也是要把握因緣,我有力量,及時布施、造福,「一生無量」。造福的人才是真正得福的人,貧困者接受到的幫助是短暫的幾個月,但付出的人再將這福再造福、再生福,那就無量了。

「法親陪伴」──我有種子,一個人無法撒完,大家來共同陪伴、隨喜功德,出一個力也可以幫助那麼多人。法親隨喜讚歎、助緣歡喜,這也是功德。大家「心繫慈濟」,所以很大批的物資完全交給慈濟,看到貧困的人拿到這麼多東西,安穩回家了,菩薩歡喜啦,無所求的歡喜心就是菩薩的淨土。「應急布施濟人及時」,當人需要時及時給他。「本性如常無有前後」,這本性就是佛性,善念人人都有的,無有前後。及時拯濟,以尊敬心對待這些人,也是供養。

偉嵩師兄在發放前也會鼓勵大家響應「竹筒歲月」:「你們貧困不是永遠的,現在開始要造福。」如滴水入甕,也可給大家喝,這就是結好緣。上人讚嘆菲律賓慈濟人,常以故事這樣鼓勵大家,教大家點滴付出,今生此世這樣教育,孩子長大也能夠去幫助人;老人貧困一輩子,發心造一個福的緣,讓來生也能夠輕鬆一點。當他需要時我們付出,將人人當成佛來供養;我們依教奉行,幫助貧困的人,佛心歡喜,也是供養。

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
菩薩用世間的一切來供養,不論是六度萬行在人間,又將人間最有價值的物資來供佛等,還是不足。
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國城之施身外之物,即是外報。妻子布施至親最愛,即是內報。亦皆不及捨身布施。善者修法如行者,稱為善男子!美其信願行法供養。
身外物與內心所執著情愛的緣都願意布施,這樣還不夠。

有的人財產很多,不過就是一個名氣,再有錢也是一碗飯就很飽;天氣熱時多穿一些衣服嗎?就是穿金戴銀也是身的拖累,讓你再有錢,在身上也表達不出你到底多有價值,只不過遮體用,端莊、乾淨是最好的衣服,豈還要更多呢?所以,再有錢也只不過是這樣而已,還要求多少?錢多、名大又是什麼?還是一個人。

「國城之施身外之物,即是外報。妻子布施至親最愛,即是內報。」要知道布施的價值,講究的就是內;就是所愛的外財與我內有的愛,都割捨了,內心所得到的是無掛礙的清淨心,叫做內報。

菩薩覺得內外這樣的布施,「亦皆不及捨身布施」。「善男子」,修法如行者,「美其信願行」,身體力行,這已經是如法供養了。
「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以此之人,見法空故。能捨身命供如來故。
這樣的人就是修行當中已經通達「諸法皆空」,瞭解一切都是假名字,是很多物資組成,而又分別不同名相。就像筆,沒有筆心,不能寫啊,還是筆嗎?原子筆也跟鋼筆不一樣,就是有相,那個質也不同。就像有人買不到口罩,將舊的衣服、甚至尿布,剪一剪車縫成各種不同名稱的口罩。布集起來,同一名稱;物質的組合不同,也分類成世間千差萬別的名稱,所以說,有相無相、無不相。

東西若都將它分開了,因緣不成就,全都叫做「空」;不成形了,這叫什麼東西?分開又有各個不同的組合,成為不同的東西,又有名稱,稱「有」。若這些物資散掉了,就又沒有了。沒有「空」,哪有「有」呢?沒有空間了,你還叫我進去?東西拿走了,叫做「空」;東西再將它放下去,那就是「有」了。上人舉例甚多為了讓大家瞭解空有的道理──空中妙有,妙有真空。

觀見色心等之諸法,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是大乘菩薩之觀見,非小乘比丘之分。
色、香、味、觸等都是我們的見解所有的。所以這「觀」就是在見解中,觀感中去接觸出來,叫做法。香的供養,就是鼻的「觀」,鼻相分別;「觀見」,我怎會有感覺?那個感覺就是。「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這都是因緣。至於香從哪裡來?是從花、樹、草木來。而花、樹、草木從哪裡來?從大地來。大地從哪裡來?空間。總而言之,一切的物資都沒有離開這個大空間。

大乘的菩薩,六度萬行,就是根機很高,能看得細膩且看得開闊,有大能力去做幫助人的人,大乘菩薩的觀見,轉識成智,所有的見識都是在智慧中分析出來,「非小乘比丘之分」。小乘比丘就沒辦法看得那麼開闊。

〈安樂行品〉曰:「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轉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是說一切法真如實相之狀。
菩薩這個「不轉倒」,就是不受這些東西移轉了我們正確的觀念。觀念、觀實相很正確,「一切皆空,空得很清淨;一切皆有,有得很微妙」。不會被其它的物資轉動,也不會顛倒人事物,很清淨、很正確,「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

虛空是什麼性?既是空,拿不出來給大家看。現在的科技很發達,能夠說空氣污染多嚴重。佛陀也說,心淨污同體。有淨、有污染,有這樣的名詞,才有這樣的實,而這個實就是法,法就是無實相。「你的本性在哪裡?」你平時的習氣就是帶污染的本性,若你的習氣去除了,那就恢復佛陀的清淨本性。總而言之,就是我們的觀念,天空的清淨染污與我們內心一樣,所以說「如虛空,無所有性」。「是說一切法真如實相之狀」。要說它什麼形?就是長得這樣。

此釋光明遠照,諸佛同讚。常人供養於佛,皆起於妄想、妄見、妄境界以為供養。此則以自所修證之福德,智慧光明迴向於如來。光照於世界,是即以正法行供養於佛者,故曰真法供養,為彼妄心、妄業所造有漏果報之供養所不能及者。又、行此法供養者,即真能行法之人。如是布施,必能一切捨,即無妄不除,無真不顯,成就法施波羅密,故曰第一最尊最上之施。
菩薩修行到後來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光明遠照,諸佛同讚」,就像太陽光可遠照到地球,雖然需要八分鐘光速。「常人供養於佛,皆起於妄想、妄見、妄境界以為供養」。大家以為這樣付出叫做供養,其實所有東西都是假名字相,是世間的物質的代名詞而已,我們若執著我有什麼東西去供養,這樣就不對了。常常說「三輪體空」,布施出去僅僅感到歡喜啦!這物資分到每一個需要的家庭,還是會用完。付出沒有「體」、「量」的執著,沒有誰是接受布施的,反正還是尊重地付出,還說「感恩」,這是我們慈濟人常常在做的事情,大家心無掛礙,回歸原來,輕安自在。就是這樣在修行,「此則以自修證之福德」,這就是所有佛的歡喜,「智慧光明迴向於如來」。這「如來」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

「光照於世界,是即以正法行供養於佛者」。這「佛」,是我們的本性佛。「故曰真法供養,為彼妄心、妄業所造有漏果報之供養所不能及者」。若付出多少,常常都一直執礙,固執、掛礙那些東西、那些人,還有我是能幫助人的人,這樣供養又多一個貪念,也同樣是凡夫無明,妄業所造。本來你是在修法,又多一個煩惱心。供養變成了有所求的供養,那就是污染了。

「行此法供養者,即真能行法之人。如是布施,必能一切捨,即無妄不除,無真不顯」。若能夠付出無所求,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能夠顯現了,從凡夫到菩薩的彼岸去,「成就法施波羅密」,「故曰第一最尊最上之施」,是最上的布施。

上人叮嚀大家:「布施是我們的本分事,是我們原來該做的,修行要修得我們從內心能捨,而無所求,不是為名或求福。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