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20200630 靜思晨語


於法無染曰精 念念趣求曰進 勤修善法無懈 利樂一切不怠

 
上人叮嚀大家要用心,因為一念偏差萬里錯,所以心要在正念中,人人要照顧好自己的本心、本分。難得人身、佛法難聞,今皆已得,佛陀說,成佛唯有在人間,天堂太快樂,不曉得人間的疾苦,無法可修;而菩薩緣苦眾生,看到苦難且體會苦難,才能啟動救濟,所以叫做覺有情。

上人警惕人人,「凡夫時常糊里糊塗,明明早上才聞法,聽完後開始面對今天的生活,很快就回到凡夫之道,早上所聽到的聖人之道已不記得了。」凡夫紛紛擾擾,人與人互相計較,自己本來就有不好的習氣,雖聞法不斷,也在薰陶,但是香味一陣,聞到了香,卻欠缺思考如何將這香往內吸收。不像菩薩發心供佛,服諸香,還要灌香油,以清淨心、無染著、單純的心供養。

凡夫面對凡夫,總有人我是非。兩人有爭端,我來做裁判,說他對、你錯,讓人不服氣,換我與你爭對錯和不服氣,惹來怨與恨;三人成「众」(眾),變成了三角糾紛,上人嘆道:「每天面對人,是不是苦呢?」

佛陀看眾生還在迷中,唯我獨醒,所以要點醒人人。但凡夫對自己的錯誤不自知,迷亂的人生,說起道理又好像條條有理,但與自己有關係的,總覺得「我對」,要爭到底。靜靜的思考這三角關係,是兩人在爭,我是公親,要站在哪一方才是公道?對他說對,對你說不對,你會對我不諒解,到底要如何做?這要靠「心寬念純」,不站邊說話。

如果一方不瞭解,要好好分析給他聽,「你雖然也有道理,但哪句話差那麼一點,思考如果有一點點的偏,言詞就會錯。」所以我們平常要調心會理──心要調好才能與道理會合,這樣則事事皆圓。如果還是說不平、不圓,我們先冷靜下來,用時間讓對方了解,公親所做是正的,心不服的人最後也會服氣。就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是公親,應該釐清道理,心無染著,清楚對錯,但不要將是非放在心裡,否則,心有一點的汙染就會偏了,分析有一點的偏差,就會讓人不服,若是這樣,我們也要認錯。一念的偏差,如果能夠糾正過來,就會心無染著。

上人說,自己的眼睛看人不是很清楚,但心裡很明白,這是真實的人、真實的物;也可透過聽的,知道對方是張三還是李四、他原來的習氣、態度、想法,所以說,「只要我們的心清楚,雖然肉眼看外境有點模糊,但心眼還是可清楚明白的,怕的是我們的心眼被汙染。」

這就是法、是真諦道理,只是我們看不到,要靠我們用心腦去思考、過去歷練過來的、在記憶中某個人的習氣,我們應該很清楚:哪個人說話單純、哪個人過去的習氣儘管想改,還是帶著那分的染著,還沒完全去除。不斷染著得很深,現在他知道要改過,我們要給他時間。但改的這段時間,他心深處還有不願意改的,所以說話的時候,會帶著過去的習氣,需要大家來成就他,讓他的心去適應周圍的環境,讓他的舊習慢慢消退。

「法無染,我們自己要先無染。如果自己還是染著很深,就會去看別人的汙染未除;自己的習氣不除,光看他人是否有改,而忘記自己要改。這就是在『众』中,人高高在上地看眼前二人,永遠都無法成佛。」

一念偏差,雜念一起,行動就會偏錯、造因。我們今生得以為人,是過去有造福,所以要感恩過去在六道中有做「人」的因。來到人道,應該要有人道精神,不然光是有人道之「名」,而無人道之「質」,那就很可惜。導師說「人格成,佛格則成」,這就是人間佛法,我們要學做人,要有人道的品質,待人接物、舉手投足要有禮貌。

有些人說話粗聲粗氣,不對還不承認,還辯說自己的口氣就是這樣、是習慣。上人警惕大家:「不是這樣你就是對的,因為別人聽起來就不對,不對就是不對!不可以自己找理由以為是對的,如果是這樣,我們絕對無法修行。要清楚如何做人,將心的汙染清除,才能將佛法入心來,才會進步。要不然,法入了心也一樣會被汙染所遮蓋,無法發揮聞法後,提升人道品質的功能。」

上人提醒大家聞法要用心,晨語開示都是經、法的精粹,「於法無染曰精」。只要有一點的汙染,法就無法淨化我們的心。要如何法入心,淨化自己的心?我們的周圍都是法,如果不取用,就是無法度。既然要學佛,「念念趣求曰進 」,心心念念要往正確的方向,用清淨心去求佛法,「勤修善法無懈」,心心念念都是善法,「我們要有修為,所說句句都是修行過的每一句話,對人才有用,要不然道理說一堆,也對人無法有作用。」

菩薩要入人群度化,說法去度化,我們要用無私真誠的愛,如大人愛小孩一樣,疼惜眾生。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無不都是利樂一切,讓對方轉苦為樂,說道理幫他解憂、消除煩惱的壓迫,所以我們要「利樂一切不怠」。佛陀教育我們,我們能夠接受教育,身體力行,教人的人會很歡喜的,也是回向佛,也叫做供養佛。

一樣的,上人最近與弟子視訊,感覺每天都很歡喜,「因為如是說,如是法,如是教,弟子也如是受,且所做的都是對的」,尤其面對這波疫情,全球都驚惶,慈濟人做到了安住人心且及時付出給需要的人,讓師父很歡喜,這就是他們做後的回向,也讓師父讚嘆,這就是法在人間,是人為的道理。上人說:「人間法比佛法還多,一點佛法可讓我們有萬法應用。」

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
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接受法,到外廣度眾生,所做的一切回來分享,佛陀讚歎,表示已供養。但自己覺得還不夠,還要用身體來供養。

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光所照處,諸佛同讚。善哉下,乃八十億恒沙諸佛之語也。
善男子!是真精進:若以事供未足為難。以然身供,真精進也。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捨身命財,如法行施。
若不了之五陰本空,四大非有,云何能捨。見法空故,名為法施。施合真空,是故名為真法供養。
上人請大家回憶,道場裡面諸佛已經在樹下寶座上,大家見證了菩薩的虔誠供養,同讚嘆說:「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的人,是明真法的供養。」菩薩所作及供養,堪得受讚歎,所以重複說:「善哉,善哉」。「光所照處」,因為很虔誠,三昧火的燦爛讓他發光。就像晚會生一堆火,周圍就有光,照人的臉,助顯那地方的氣氛,大家在那裡娛樂、歡喜。

菩薩在定中,心沒有染穢、乾淨得發光發亮,受諸佛讚歎,「善哉下,乃八十億恆河沙諸佛之語也」。諸佛同時發聲,應該是說天地都響應,表示道理對了,「善男子!是真精進」。「若以事供未足為難」,光只是說,說很多「我做很多」,這樣沒有困難;「以然身供,真精進也」,真正身體力行,做到名副其實,從心做,不是要做出來炫耀的,就是合道理,才是真精進,才讓人佩服、讚歎,這才名真法供養如來──捨身命財,如法行施。所擁有的身外的東西,一切都供養出去了,連這個身體也要將它供養,法施就是去說法;行施則是身體力行,在法中精進,不惜生命、身體,為眾生付出,效勞於佛陀,就是如法行施。

上人說,自己二天前開會時就說了:「我重德,才華雖然很重要,但是品德我更加重視。」「若以事供未足為難」, 以做事供養還沒什麼,就像有人很會說話,聽完雖然很感動,但是做人的品行有到位嗎?這是一個大問題。

「若不了之五陰本空,四大非有,云何能捨」若不了之五陰本空,還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那還不算是在「三昧火」,心還不算乾淨。這個身體本不真,它是地、水、火、風四大會合。但人不瞭解四大非有,云何能捨。我們若能瞭解四大假合,就知道這身體是污濁的。就像一則新聞,說一位俄羅斯年輕少女已經超過十四年沒有沐浴了,頭髮都結成鐵絲般,只因為母親擔心她出外去會被人污染,都沒讓她出門,所以她跟著母親一起睡、一起吃,全身都是油垢。

身體是四大假合,心念,還有意念的指揮,也是五蘊會合,所以假稱有身體。五蘊若空了,哪有這個身體呢?菩薩就是看開了這個身體的來處,用真誠的心來供養,「見法空故,名為法施。施合真空」。布施出去,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量、也不知道我是能布施的人,而他是接受我布施)。

慈濟人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做得很辛苦,還說「幸福、美滿」,工作完成了,法在其中,歡喜啦!這就是「法施」。做出去的與發心會合起來,卻沒有放在心中,叫做「真空」。否則計算一輩子搬了多少東西、幾多斤兩、做多少事情,斤斤兩兩的計算,這會執著;心中計算,煩惱就很多。

我們時日在過,工作做完後,心無掛礙,還感恩我有這能力,歡喜、感恩,就是「施合真空」,「是故名為真法供養」。就像一群慈濟菩薩回來精舍幫忙清掃,環境一塵不染,他們也就歡喜回去了,這也是真法。

真法供養者,菩薩內運智觀,觀此色身,由惑因故,感斯惑果,即幻緣假合。
今用空慧之,火而蕩除之,故言真法也。
菩薩運用智慧內觀、外行。我們要內觀這色身,生活中有沒有做很多矛盾的事?有則要趕快改,不要一直在矛盾、煩惱中,怨氣的種子要趕快去除。「觀此色身,由惑因故」。我們這個色身每天在過日子,所做的因,是要緣在來生的緣,這輩子與人結不好緣的因,下輩子要怎麼辦?這就是我們要如何打開我們的心,瞭解我們的無明一點一滴累積,不只是這輩子煩惱重重,很辛苦,再帶去來生,這種惑因,也是惑果,「感斯惑果」,由惑的因,感未來的果報,這就是「即幻緣假合」。

我們在現在是這樣,但這「不是真實的」,計較那麼多,拖累我們未來的感受。未來我們還要在哪裡呢?我們未來的感受又會是什麼呢?我們現在的苦,苦在感受。所以,「今用空慧之火而蕩除之」,用這空慧的火將煩惱燒掉,用清淨的水將它洗掉,「故言真法也」。

能燒者火,所燒者身,能供養者身火,所供養者佛法也。能觀者智慧,所觀者身火,能供所供,境智不二,能所斯亡,以不二觀,觀不二境,成不二行,會不二空。
我們身體力行佛法,佛法用在我們的身上,就是運用智慧與法,「能觀者智慧,所觀者身火」,智慧是開了,你的身體、行為造作,有展現出來嗎?身心合一嗎?「能供所供,境智不二」,「能供」的是智慧,「所供」的是身體,我們用我們的智慧來供法,用我們的身體來供佛,簡單說就是身體力行完成佛陀教育。

「境智不二,能所斯亡」。不論是能供養或者所用的供養,過去了,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沒煩惱。不執著、分別「我是會修行的人,而你一天到晚在那裡沒有修行,所以我能你不能。」光是為了別人,而自己起心動念,也是沒有修行。所以,「能所斯亡」,「我能」做的、「我所」做的分別全都沒了,也不要跟別人比自己有多厲害、人家多麼鈍。「以不二觀」,沒有人我相,「觀不二境」,在看法上,其實我差他沒有多少,我們不要貢高驕傲,「成不二行」,所以「會不二空」。分析到底都是空的,什麼都沒有。

作如是觀,燒身苦行等,皆為正行,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赴火不為內眾之譏。
不論我們如何做,應該就是不受人批評,叫做「投巖」。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人在高位,但是不貢高,也不會有得意忘我的危險,自在生活中。

若不爾者,無利勤苦,佛有誠誡,良由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廢,智不可亡,後之學者,無失法利。
真真正正是要修身養性,要勤勞付出,且無有所求,「佛有誠誡」,我們要很誠意,時時自我警惕,「良由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廢」,一點點偏差,就是事錯,所以我們要正智、正思,「行不可廢」,正行絕對不可偏廢,「智不可亡」,要有分別智,是非分明,行為才能夠端正,我們若能如此,後面的人,跟著我們修行,才會依教奉行,「後之學者,無失法利」。「為佛教,為眾生」,還是一念心,依教奉行,就是行菩薩道。時時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