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20200609 靜思晨語


善知法義,隨法修行,法體無慳,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
佛法空無邊際,卻是應人間需要,人心都有煩惱且煩惱都不一樣,佛陀隨眾生的根機、應眾生煩惱而說法。但眾生根機參差不齊,佛法如何通通都庇蔭到呢?這都要看我們如何應用所領受的佛教法,「善知法義」。

佛法本來就具全,無論甚麼根機都有法可對治,譬如人有病就有藥醫,只是需要大醫王懂得看病、用藥。修學佛法就要像做醫生了解病情,應病給藥。否則只知道藥或只知道這樣的病,卻不懂用藥,病也好不了。學佛儘管了解很多法,最重要是要能夠對症下藥,應病投藥,才是「善知法義」。

「善知法義」還要「隨法修行」,像醫學生,醫理都很清楚,但畢業之後要去見習,跟著醫生學「望聞問切」, 去聽病人哪裡苦、哪裡痛;眼睛要看,聞望他的唇色、皮膚等;就是現在科技發達,醫生也是要用心,要學很多醫理,要有經驗,還要知道各種儀器的用途,也是用種種法來會合。古代的醫生用他的心腦、眼耳鼻「望聞問切」;「隨法修行」就是「眼見入心」,「耳聞入心」,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入心腦來思考分析,將大自然的法與境界會合。有我這個人、這個境界、感受的一切,都是在法中,一理通則萬法達。

「法體無慳」,只要肯用心去看、去體會,大自然都會如如不動在那個地方,有體、有相、有理、有法,萬物不離開這個理。我們體會法,應該再傳法,有人若聽不懂,再用其他外面的境、相、體,再說、再分析這法,就是自己知道一想給人十,也要盡力,讓人瞭解,這就是無慳吝、很慷慨。上人舉清修士思浩可以將師父說的法,深入細膩分析,與經文會合,再加上自己的心得,希望讓別人知道的比我知道的更多。上人勉勵大家:「法本身要傳,中心不偏,有方法,應根機就可以度眾生」,也「能廣宣說」,道理很清楚,所以「處眾無畏」,可以抬頭挺胸,將法說得很清楚,「無斷辯才」,如果有人要來問難、挑剔,還能以充足道理用心為他解說,沒有困難。

法身命體無慳吝喜捨行檀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自利利他,
莊嚴菩提之道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故名稱法行。

佛是眾生的大施主,發心將真諦道理跟大家分享,他法不慳吝,喜捨為眾付出,就是「行檀施」。他通達道理,解三空(空了我相、人相,也空了我是會說法的)。雖然我能說,但你能說得比我更好,不是只有我可以說。我說「一」,你知「十」,聞法入心的人可以向別人發揮「百」的法,可以譬喻言辭說更多法。這就是道理無邊際,我們心無慳惜,三空自利利他,自己得到法,可以再布施給別人,學佛自利利他,人我圓滿。

修行方向要很正確,在莊嚴菩提覺道上,可以除妄想。上人常說「鋪路開道」,我們過去走來辛苦,但回頭要接引別人走這條路,「我們要彎腰將路鋪平,還要廣召更多人將路擴大,讓更多人能夠走在平坦的道路,平安到位。」如〈化城喻品〉中,導師帶人到寶處之前,要走過坎坷的道路,路很難走,導師邊走邊鼓勵安慰,「寶處不遠」,自己方向也要正確。

上人有感而發:「是呀,路是很難走。過去的法師都說〈法華經〉很難說。是很難說,因為『路』很長,它涵蓋佛法所有的一切,還要涵蓋眾生所需求的。人間苦難偏多,菩薩要如何走入眾生群中,去應眾生所需求,不好說呀!不過,就是要走,不走,路永遠走不到,走到就滿地風光自享受,這過程的風光只有自己知道。」就像去遊覽的人走過境界也只有自己懂。

佛是大覺悟者,是過來人,不斷來來回回人間,可以說過去的過去、現在的生態,還有未來的世界,告訴我們這條莊嚴大道,是一個很美的境界,我們現在要用心聽過去,用心在現在,趕快投入,學習待人接物,如何在人與人之間結好緣。上人語重心長地說:「現在是起點,不要再有妄想和想太多的煩腦。煩惱多,看人也會讓我們心內有障礙,這個不對,那個錯,錯的都是別人,忘記自我反省。有自我反省的人才會真誠懺悔,才會懷有感恩心。」上人期待大家方向要正確,妄想去除,看的是心地風光,才是真實法。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故名稱法行」,意思是修行六度,做就對了;做很多也不用再提,只有不斷地付出,且三輪體空,沒有這個名的我,因為「真空」才有「妙有」。空了一切才是真的「法行」,菩薩行要不斷付出、不斷修行,就是他人對我不好的臉色,我也要感恩,感恩有機會可以修行。

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佛陀要給我們的法是過去、現在的,複習了還有未來,佛陀是大施主,透過不斷修行、不斷付出、不斷教育,我們學佛也要做一個很慷慨的大施主,付出不求回報,還要感恩,這才是菩薩,也是慈濟人都這樣做的。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此釋三業加持咐囑之所由。
蓋妙法既為如來修習所得,則欲受持是法者必當先知如來之功德也!
妙法是如來修習所得,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得到很充足的法,還要傳教給其他人。佛身口意三業加持,身體力行,給我們他的真心意,一世人的付出,接著跟我們咐囑交代,希望我們好好接受、傳承,我們也要瞭解佛的功德。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有於如來真實智慧者能信受者。
善男子善女人肯發心,就是真實智慧者、能信受者,才為他說。沒有智慧者,聽不進去,如佛陀開始要講演法華經時,五千人退席,佛陀說,「退亦佳矣!」不信的還會造業,離開也好。留下來,聽到現在的都是有誠意的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使其得聞知解義味」,讓他瞭解內容、道理,「為令其人得佛慧故,入妙覺佛之智慧」,就是入佛的真實法,具足與佛同等的智慧,瞭解天地萬物的真諦。

得佛慧:謂由聞生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而證入於佛之知見。
得佛慧,要從信開始,之後要知道目的地,起於行動,才能入於佛之知見。

若根深智利,直說佛慧。
若根器下劣,不具正信,當祕此妙法,於餘法中,方便善巧而引導之。
根機好的,一點就通,可以直說佛慧。若根機差的,不具正信,當祕此法,於餘法中,用方便善巧慢慢教導。
一乘佛慧是深權漸餘法,亦云深者,是法皆為一佛乘故亦得云深也。
法華經其實涵蓋大中小法,可以應眾生根機,可以譬喻、講故事接引,也有很深的法,可以讓人轉識成智,佛陀跟我們分析如何從第六識到七八九識,從凡夫心意識到佛的第九識、真如本識,用種種方法,一層層深入,慢慢教導我們,直到法華經,才大開本懷。只是人就像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所說,「身懷寶珠而不自知」,佛只好於餘法中,用種種方便法引導之,小乘、中乘都是權漸餘法,而一乘佛慧是「深」權漸餘法,權教是譬喻,漸教慢慢來,一點就通就是大乘法,是法甚深,就像《法華經》,一部經讓你能夠了解全部的意義。「亦云深者,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上人說,日常生活多是權漸餘法,要成佛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佛陀時代修行也要托缽,也是要生活、要穿衣,三衣一缽,唯一不同,是世俗跟出家,修行者有修行的生活。同一個環境同一道場,涵蓋各種不同心思過日子的人,就有各不同行為,三乘、一乘法,到底什麼是「乘」,大家要用心去體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