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20200625 靜思晨語


以本跡二門 法喻談真秘 則跡門法華
權智之一心 普使諸權小 悉證成菩提

佛陀應人間而說法,〈法華經〉本門、跡門,是教育人人行菩薩道的兩道門。人間的苦難與生俱來,受因緣果報,自作自受來到苦樂參半的人間。有兩種人在那種很臭、很破、很爛,很困難的境界:一是無奈的人,生來就在那裡;另外一種是因為無常,環境變遷,非在那裡住不可,這些都是苦難的人生。

有的人去看了,無法走進去;有些人卻能去幫助他們恢復一般人的生活,這都需要有大因緣。菩薩不忍眾生受苦難,將心比心,只要我們發菩薩心,就可以翻轉人生,轉禍為福,但這還要他有一個因緣的福,否則,菩薩也沒有因緣到那地方去,所以說因緣不可思議──這就是法,叫做「因緣法」。

學佛就是要去瞭解因緣,上人說:「我們可以開智慧門,但一定要認識因緣門,清楚根本的因緣,知道苦難從因緣生。」因緣與因果的故事不一樣。因果的故事可以輕鬆說,但因緣就不簡單了──因緣形成了種種的事相,因緣涵蓋了理與事,事事都是由這麼多的道理所形成。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是苦,就一個「苦」字,集了很多的道理:不只貧困病老苦,人生還有很多天災,都是因緣的會合,形成最後的苦。過去種種的因緣長時間累積,結果在現在,我們看到了真的很苦。佛陀不只分析過去的過去人生,還分析六道,教育我們要行六度──度過此岸之苦到彼岸之樂趣的六種方法。

此岸的苦是很多煩惱與無明看不開,層層造作──總是不斷開無明的門,裡面囤積無量數的煩惱後,封鎖起來,再開另外一道門,層層的門開了又累積、再封、再開,這就是我們的生生世世,造作很多的因與緣,前世人也不斷在受果與報。果報中的因緣未消盡,再造作更多的因緣果報。當時間到了,因緣果報封了一道門,來生再開一道門,引來了過去的因緣果報,累積在這一世,就是這樣舊業未消再造新業,所以眾生的業力越來越重,叫做業累、共業。

上人說,我們難得有因緣來修行,一定要有因緣觀,知道了過去有累積,我們要甘願修行,要結好緣,消業障。這個緣就是在人與人之間,我們要甘願受。若有人看到我們很歡喜,來幫助我們,成就我們想要做的事,這就是過去生有結好緣、有好因;看我們拿重的東西,願意出一臂之力幫忙搬,讓我們輕鬆一點。相反的業力就拖不動了,不只拖不動,說不定還會被拖倒,使我們進一步退三步;過去的拖不動,新的坎坷路又讓我們無法向前行,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消業。

我們要好好認識過去的因緣業累,要甘願還,甘願做。上人過去常說,「過去有欠債,今生要甘願還」,但觀察現代人與過去世代已不同了,以前的人很甘願,遇到了,就甘願做、甘願還,這樣就過去了,不會有甚麼心裡病。但現在的人就是不甘願,所以會不斷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歡喜與不歡喜,動不動就有心理的毛病,變成了一種流行疾病,形成家庭、社會的危機。

我們要好好入宗教的門,體會人間該如何互相鼓勵。不是導入了宗教,病就會好,是需要一群人彼此了解了道理,和氣相待,也了解人與人之間的見解,就是事情看不開,放在心裡累積成業,而業像繩子打結了,成為煩惱,變成了因緣的累積;只要彼此諒解,互相善解、互相幫助,看到好事大家做,就能累積善因善緣。

上人提到朱細芳師姊,一家人從美國輾轉到聖馬丁,開始把家裡做的麵包拿去幫助人,後來台灣送去大米支援,她把握因緣,但物資有限,她將米袋打開,用杯子來量,讓人人可以取米三杯:第一杯米,教他們要「口說好話」;第二杯米要「心想好意」;第三杯要「手做好的事」。上人讚嘆表示,這就是菩薩入群做好事,教人說好話,形成了人人有這樣的習慣;從一到無量,人人和睦,做無量的好事情,這也是道場。在付出的時候,教導人人「三好」法――說好話、想好意、做好事,這就是我們開的門。只要人人做到這三好,都是好人,哪需要用深的法?

所以說「本跡開二門」,「本」就是法,「跡」就是人間事。將人間事做好,好好引導人做好人間事,就是「跡門」;本門則是佛法,像〈法華經〉教導我們菩薩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教人說好話無形中就做到布施了;持戒,教人想好意;忍辱,凡事善解,精進做好事等,就已經慢慢接近禪定、智慧了。

「本跡開二門」就是要接引人,說法用譬喻,要會做人,像這樣在人群中付出,都是一個好的社會、好的人群,這就是教育。上人說:「真實法就是這樣,沒有多深,也沒有甚麼祕密,它就是佛陀的本懷,佛來人間傳法,傳給人人做好事,成為好人,就是菩薩。」法華的跡門就是人間法,用種種的人間事,向人間開門,引導人人走入這道善門。

「權智之一心」,「權」就是方便,用方便智慧,一心無二志,就是一心一志,相信人人可度,用方法讓他起歡喜心,伸出雙手去幫助人,很簡單、很淺。「普使諸權小,悉證成菩提」。

上人提到昨日,慈濟教育志業師生共處一堂,幼稚園的孩子也都來了,三、四位小小孩子,坐在那裏一、兩個小時都坐得很挺,沒有靠著椅背,都沒有動,還有海外來台學習華語與慈濟人文的大學生,上人表示,「我們只要盡心用愛去教育,孩子都可以教。」「這就是教學,『本跡開二門』,他們來學我們的人文,如何行善、人與人如何相處,學護理的回去要如何照顧病人,用甚麼態度等等。『權智之一心』,他們來這裡一心學我們的人文,看不出來是從哪個國家來的,都是慈濟的孩子。」

「普使諸權小,悉證成菩提」,他們這樣學、這樣讀,用眼睛看,這一切都是不同的教育,教得很有次序,叫做「本跡開二門」,是方便智。如何用方便智引入真實的法門?我們沒有去改變他的宗教,但讓他們看到真實宗教的道理。「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他們昨天也說不分宗教,來這裡學到了教育的宗旨,是我們所開的門。大家若能清楚,入法華就很簡單。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得此三昧已」,就是方向已定,所以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們在人說人間法,就是做人的道理,若聞法瞭解,自己會改變,端莊我們自己,也彷彿得色身三昧,就是受過這樣的人文教育了。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長久修行,持《法華經》,所以說,「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
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心花怒放。

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閻浮洲之此岸出最妙香,名牛頭栴檀。
海此岸:《正法念》云:妙高山南海此岸,即南岸。
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二十四銖名為一兩。六銖即一兩之四分之一,六銖的價值娑婆國,言至貴。
以供養佛:雨華獻香即是自性德佛也。此釋入定起通,能現一切色身,即無一不能變現,故於虛空中起生神通、化有華香等事。
落下來是很有價值的栴檀香,不是算斤而是算厘、算銖的;很輕,用小秤子秤。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世界,菩薩來隨喜,也來護道場,莊嚴道場,散花,這樣飄散下來娑婆世界供養。是地球所出最妙香,名牛頭栴檀。

上人說,在宇宙間,唯有地球這顆星球什麼都有,連牛頭旃檀香也有,所以我們要珍惜這顆地球,像昨天學生送他們畫的那顆地球給上人,也表示「我們愛地球,所以我們都要素食;愛地球、愛動物、愛健康、愛生命。」

「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這樣的香很有價值,很珍貴,用來供養佛。娑婆世界是釋迦佛所領導的,他就是我們的導師,「言至貴」;「雨華獻香,即是自性德佛也」,佛性可貴,等於是整個世界的價值。

上人語重心長地提醒大家:「佛性人人本具,但是我們隨著因緣果報來,一期壽命盡了,都沒有去發揮到我們本性的價值,不知道裡面有這樣的寶藏在,任憑一生一道門這樣開、這樣囤積垃圾、這樣關、這樣過去;這麼有價值的東西混在囤積的垃圾,就這樣一直一道一道過去,很可惜。我們現在既來了,修行了,這一道門已開了,我們應該趕快向內找寶──我們的本性、佛性。」

這段文解釋的是三昧,入定起通,心歸一念,精神裡念歸一了,心不散亂,也不胡思亂想,神精即通,「即無一不能變現,故於虛空中起生神通」,就像上人與海外慈濟人連線視訊顯神通,同樣的道理。

「化有華香等事」,這種很有價值的花香飄散,就是我們的心香。這麼有價值的心香,人人本具,都集在娑婆世界,我們要好好向內找出我們的心香。我們不可等到這輩子這道門又關起來,又再將那些雜亂的污濁的帶走,又這樣再關門過去。上人最後叮嚀大家:「我們好不容易開了現在的這道門,『法喻談真祕』。已經在人間了,人間法要回歸到佛的真實法,也就是《法華經》。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沒有離開真實法,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