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20200623 靜思晨語


精純無邪雜念 誠懇懃修正行
靜思惟皈敬儀 歌頌讚佛修德 入覺意昧德行

修行的本分就是修清淨心,清淨要從精純開始,心無雜亂想。缺了精純,心就靜不下來。眾生煩惱多,但煩惱看不到也拿不出來好清理,形成內心的雜念。遇到有緣的或親愛的人有甚麼不如意,我們就跟著他擔憂,就是沒辦法為他做什麼,只得空思妄想,也就變成煩惱。

煩惱擾亂人心,積習成病叫習氣,習氣的病難除,凡事想不開,起心動念都是煩惱,很多雜念在心頭,這樣的習氣從心腦想會變成行為。我們修行要先從去除煩惱開始,看清楚一點,聽到甚麼事或人家有甚麼危機、煩惱、困難,可以的話我們去輔導;不可以的話,就要認知那是他的因緣果報,應該隨他去,我們只要關心就好,不要將他的擔憂變成我們的煩惱。如果大家明白這道理,就知道別人的煩惱本來與我們無關,只是外緣緣進來。如果我們不將煩惱去除變成習氣,就會形成我們的形態,到時候想改也很困難。所以修行,第一步要「精」,要從源頭開始注意;有了煩惱,就要從源頭去除,回歸我們自己,減輕煩惱。

去除煩惱,還要去除貪的習氣。許多人因欠缺而貪愛,從愛擴大到無所不愛,愛到都有了,又怕失去,只想累積。常說有一欠九,得十了還不夠。一而再、再而三,到十、百、千、萬,滾下去到了億,因為內心的貪念還有空間,接著就要到「兆」。上人以「億」字──「人的意」,解釋,人心意沒有受控制,到頭來「億」還沒到、「兆」也沒到,就先走(台語音“兆)了。這人生中間還不知道理,也沒聽過佛法,不明做人何由?人生的價值是甚麼?沒有精純的心,只有邪念、雜念,心都是在貪。

佛陀說〈法華經〉,因舍利弗已經三請了,豈得不說?如果不說,眾生永遠沉迷;上人也感覺在這時代,疫情嚴重,也有所「不得不說」。「但這時候要說甚麼呢?說出來大家也做不到,很難,眾生邪雜念難改。」素食,對精舍來說是再理所當然不過;但一般人有很多藉口,說什麼因緣未到或覺得吃還沒有滿足,等有因緣就來素食,純粹是口欲難斷,可等到他滿足了,可能命也沒了。有的臨死前受病痛徵召,一直作惡夢;到斷氣時,幽靈開始來了,一股因緣的力量加上冥冥中的因果,就帶走了,去到來生苦不堪呀!

上人以昨天同仁報告的中南美洲,如地獄般的苦難,警惕人人,「人間所做一切的因,到最後幽冥業力帶你去了,眼睛打開就在那裡,連喝一杯水都困難,水都是泥土,苦呀!」像一位媽媽先生因確診往生了,孩子又多又喊餓,這母親撿起樹枝燒水在鍋裡煮石頭,哄孩子喝多一些水快去睡,肚子就不會餓了。上人感慨地說:「這位媽媽有智慧,但是拿甚麼來慈悲?孩子肚子餓,給孩子真正吃了甚麼?騙了孩子一時,拿甚麼讓孩子活命呢?」

上人心中有許多感慨事,尤其在勸素方面,儘管慈濟人用盡方法張羅,還要色香味送人吃,但大家都說「師父,勸素很難」,上人慨嘆,「很悲哀,也很無奈,要如何來淨化人心?如何讓人能夠精純、精進,很單純的聽法入心,了解過去的偏差,趕快回歸正道來?我們要如何能夠將雜念的貪去除,回歸正方向?」
上人警示大家,「現在眾生業力越來越靠近,這時候是給我們第一波的警告,要懂得將過去錯誤的行為改過,將業力的繩子鬆綁,回頭是岸。『誠懇懃修正行』,好好正行、正思惟。」如果將煩惱無明當成正常的行為,那就大錯特錯!「浪子回頭金不換」,我們從出生以來不知道方向,誤入迷途,現在聽到呼喚,應該要懂得回頭,反黑皈白,反錯誤入覺悟,「靜思惟皈敬儀」,我們要「感恩尊重生命愛」,轉凡夫念成佛心,愛護眾生、疼惜生命。

我們「歌頌讚佛修德」,一心進來,不再受凡夫的迷情引導出去,用心入正覺道,向前精進,「入覺意昧德行」。三昧就是不動、不偏,心已靜定,有規矩方向,再也不受邪思偏向誘引,「精純無邪雜念,靜思惟皈敬儀」。上人說,素食的人心就定,沒有吃的雜亂心,就會安分守己,疼惜天下眾生物,這叫做慈悲。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明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正方向。樂欲習學精苦之行,依彼佛法,安於其中。
在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時代,那尊佛向眾菩薩、聲聞講《法華經》。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在日月淨明德佛法中,聽佛說法,精進沒休歇,一直在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明菩薩修行的正方向,他的興趣是苦行,學習精純無雜穢,煩惱雜念都完全去除了,不論什麼樣的苦,都能克服,依彼佛法,安於其中。

樂習苦行:菩薩之行六度萬行,行人所難行,捨己利他行。苦行,即刻苦己身之行。
這尊菩薩除了苦行,也積極行六度萬行,希望早日完成菩薩道,所以「行人所難行」,人所走不到、做不到的,他忍著也要向前走,也要做到,沒有障礙。就是有障礙也一一克服,沒有退縮。「捨己利他行」,這是一切喜見菩薩的苦行──刻苦耐己身之堪受行,所有苦都往自己身上攬。

真修行者,必先克治一己之憂悲、貪欲、忿諍、散亂、放逸、懈感之種種煩惱。
真修行者所有憂悲苦惱,自己承攬,讓大家快樂、得福離苦;也克服貪欲、忿諍、散亂、放逸、懈感種種煩惱。自己一人承擔,不讓眾生受這些習氣染穢;他的精進不是只有成就自己,是真心要去成就他人。

精進經行:精持一心修進,晝夜行道。直來直去,名曰經行;是名常行三昧也。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就是這麼精進,把握分秒,晝夜行道。「直來直去」,就是調直道,上人也常說,「大菩提道直」,修行在菩提道上,直來直往,沒有離開菩提心念,名曰經行;白天勞作、晚上經行,心都沒有懈怠、沒有動過,是名常行三昧也。

精進經行:即常勤行道無間,等持三昧,半行半坐,一行三昧,長年坐定。
般舟三昧,不坐不臥。
精進經行也是常勤行道,沒有間斷。「等持三昧」,心不動,該持的法絕不漏失;一行三昧,菩薩半行半坐,都是功夫,沒有說讓身體舒服一下。上人常因身體不適,坐也不舒服,要將身體調直也不舒服,所以能理解其中三昧,故說,「若看到這樣的精進,自己也會覺得慚愧。」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安然自在,行動中沒有離開三昧,長年坐定,哪怕你看他在動,也是在入定中、善思惟,心念都沒有偏過,「般舟三昧,不坐不臥」。就是精進。

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以精進苦行,專求佛道。至勤苦卓,經歷許時。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以勤苦故,即時證得普現色身。
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以精進苦行,專求佛道,修行要從內心用功,長久不散失,不眠不休,直到讓人看到色身的莊嚴,也就知道一心在定中善思惟,心無雜念,即時證得普現色身。

遍滿虛空法界,時行菩薩行,莊嚴種種佛剎,成就一切眾生,隨起一種善根,皆具萬德。這個色身莊嚴相遍滿虛空。他時時行菩薩行,所到的種種佛剎、地方都能莊嚴。人人若看到,不由自己就起了善根,不必說話、說法,隨起一種善根,皆具萬德。這就是有德的人,身相就能夠降伏他人;凡夫無德也會沾佛的佛光,他的身行就能改變他的行為。用莊嚴相來改變凡夫相,很不可思議!

三昧,亦言三摩提,義言正定,或言等持,謂心體平等任持無所偏著;亦稱正受,謂心體圓明不受一切。
三昧,意思是正定或等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就是「謂心體平等任持無所偏著」,視眾生都平等。所以我們為何不都茹素呢?眾生皆有佛性,不忍眾生受苦,這也是菩薩修行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道門。「任持無所偏著,亦稱正受,謂心體圓明不受一切。」

現一切色身三昧:佛之法身一真常住,本來圓遍法界,若真能證此者,於其所見之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虛空、日月、一切有情、無情,即知無一不由法身所現,即知此一切色身無一非法身所攝。所見一切物之色身,既無一物非法身,則能見者之色身,自亦不離於法身之性。

佛之法身一真常住。法無生滅、慧命常住,我們若法入心,就會永恆隨著我們的身行去來。本來圓遍法界,若真能證此者,所有天地萬物,有情與無情,無不都是從法身所現,說的就是我們的意識──意識清淨、純真,所看到這些東西就跟凡夫不同,都能轉識成智,即知此一切色身無一非法身所攝。「所見一切物之色身,既無一物非法身,則能見者之色身,自亦不離於法身之性」。成就了德行當然讓人看起來就是有德,也有心得。「德者,得也」。我們要去學大德行者是如何修行的。

眾生以向執己見,故見各物皆非己有,若己見破則我相破,我相破則一切色身相破,是為能得此三昧之義。
眾生向來累積的所執很多。開頭說的貪,也是執,執著有還要更多、執著他是我愛的人、不捨他煩惱,他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這都是執著。因為有執著,「故見各物皆非己有,若己見破則我相破」。我們若突破了,什麼東西都跟我無有關係。「若己見破則我相破」,若能破掉了那些己見惑,那些事就真的與我無關了,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自己的苦厄都度盡,才有辦法度他人的苦厄。「我相破則一切色身相破」,我們要先破除我相,才有辦法破除我們一切見聞的相,「是為能得此三昧之義」。

上人最後叮嚀大家,我們要知道的法很多,但「萬法從一心攝」──一心通,萬理皆徹。我們要先了解「真純的意境」,心真純無雜念,生活中精進,才是我們修行的本分。「精純無邪思雜念,才能夠誠懇懃修正行,自然「靜思惟皈敬儀」,心就在這裡如法去修行。我們時時用口讚佛、讚法、讚一切眾生;人人心中有佛,人人所行無不都是菩薩道,將來一定會成佛,如常不輕菩薩所修的行。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