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20200524 靜思晨語


謂如來入世為一大事,說自在無所畏法無礙,為開示一切益善正念
弭邪知向正行 皈依自覺性具 猶如師子吼聲 震撼地搖脈動
亦為囑令諸子 知其本跡因緣 真如之寂靜處。

人人本具與佛同等佛性、與佛智慧無有差別,但眾生背覺合塵,面對滾滾紅塵,面向無明沙惑,讓我們不得見自本性。紅塵滾滾的無明惑皆來自於內心,因為面向人間種種煩惱,讓清淨本性隔遠了,所以佛陀在那時代即感嘆人剛強、難調伏,上人說,「何況現在眾生?」大家難得有緣共聚一處,應瞭解佛覺性,並與之會合。」

如來入世的一大事是為了眾生,心心念念在人群中,現身跟人一樣,經歷生老病死,其間也經歷過富貴,擁有名利地位。然他徹悟人生,知道再富貴、名利地位再高,也抵擋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於是反求諸己,找到自己的覺性。反觀我們的覺性卻受無明煩惱遮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愛恨情仇恨、怨憎會苦。是很複雜的情、無明的煩惱,讓我們無法回歸來認識自己。

上人說,「眾生的困惑圍困了我們。哪怕現在知道要修行了,在芸芸眾生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要修行?修行要找依止處,在叢林中又如何修?未出家前的理想方向,在踏入叢林門後,心的方向有對準嗎?精進嗎?」上人勉勵修行人要自我警惕,否則有時候也會自我迷惑,迷在生活中。「修行也要生活、也是在人群中。在人群中,俗話說,門內好修行。入叢林有叢林的規矩,大家要照顧好這念心,按規矩力行,就能透過時間成就道業。若忘了自己最初一念,說不定叢林裡面反而是非多。」

「單是管別人沒修行不問自己有沒有修行,或是心裡只有我,沒有了別人;又或是視別人為凡夫,自己好像自高無上,就是入宗門的迷,比在外面更麻煩。因為外面可以互相更正,大家知道彼此都是凡夫,都有錯誤,會向佛法僧求更正。若親近了佛、法,本身是僧,可能會自迷,以為自己會指導人了,沒想到自己也應該被指導,心念容易迷失。所以說門外好修,門內很不好修,因為有一念『自我』無明在。」

上人說,佛來人間要說的法就是「自在無所畏法無礙」,要跟我們說,要自在、無所畏,法是無礙的。可有人卻誤解了,以為我都很自在還要修什麼。凡事都以「我」為中心,我就是我呀!就是做錯了也不肯道歉,覺得事情都過去了,我都能過得去,要改大家改好了。上人警惕眾人這樣是不對的。「你可以過去,寬心的還可以互相改過;但還是有過不去的人,這念心還在無明習氣裡;他習氣不改,欠了你這句道歉,你的不改,又恢復他那樣的習氣。」

上人語重心長地說:「修行就是要修習氣,所以常說,你的習氣要改啦!不然人人本具佛性,你還要改什麼?」人人都有「自我」的習氣,修行就是要去掉自我的無明,才能方向正確,回歸清淨本性,接受佛陀自在無礙的法在我們心裡。

「法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不會受環境障礙;相反地,沒有智慧心就會時時受人事物障礙。」佛陀說自在無所畏法,是連生死自然也無所畏。明白就是病痛,別人也替代不得,「自己的業自己受,自己的法自己修。」上人提醒大家,把握時間,人事物都是給我們修行的機會,每天所接觸的都是道場,每天都在成就我們的道業。「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分秒在過,業也隨分秒過;修行就是要自己去體會、瞭解。只要我們照常精進,在人事物中認識法,無礙的法就在人間,佛陀來人間開示,一切的方向就是『益善正念』。」

昨天與宜蘭、福建、福鼎等地志工視訊連線,上人欣慰大家都很精進、薰法入心,用在生活中,也轉變了人生,捨去過去的煩惱,有人變得家庭和睦,人跟人之間互動,也是勸善增益。尤其,面對這波疫情,「大家知道師父說非人力可以阻擋,要以虔誠心仰天懺悔、低頭感恩。有人聽後很有心得,解解釋得比我更好,條理分明。所以說,凡事想得通,做事就很圓融。」

有人發心要勸伍萬人茹素,也已招募近四萬人了,上人勉勵大家勸素要以無量數,而不限數,連小朋友都能以善巧方便、圓融道理,勸同學愛護小動物。老菩薩做環保也做得很歡喜,家人也跟著投入。上人讚嘆:「大家以推素度人、環保度人,聞法去勸說益善也度人。聽法入正念,這就是法在人間。」

佛傳法在人間,也期待每一代,直的傳、橫的鋪,不管縱廣長寬,也能代代傳下去。我們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法很深誓願學,我們才可入人群,在濁世邪氣中,發願『弭邪知向正行』,消弭邪見。」

這波新冠狀肺炎籠罩全球,在這危機處處的時候,有兩對新婚夫妻在不同國度舉辦不同的婚禮。在印度的一對新人,認定婚禮是人生大事,執意舉行婚宴,結果男方16人確診新冠狀肺炎。但在斯里蘭卡的另一對新人則認為應該照規矩,新人穿上禮服,將省下的費用買禮物,牽手到貧困家庭送禮,許多人都為他們祝福。上人以此為例,說明「覺者,順著道理走;迷者,逆理而行。古人說,順天理者生,逆天理者亡。」人生最好就是順裡,尤其佛法道理,教導我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看世間──大的是大自然的世間,微細的包含起心動念,「佛陀內外都為我們教育了,我們應該皈依自覺性,猶如師子吼聲,震撼地搖脈動。」如叢林中師子的吼聲,加上山谷回音,連地都會震動。上人說,佛陀發出師子吼,叫醒人人心裡的佛性,應該要讓心地活躍起來。「每一畝心田,都是活的土地,種下種子就會一生無量。」佛到了年邁時,也要將佛法咐囑,也開始操心,誰有緣可以體會佛心?可以真的與人間有緣可以傳承教法的?

「囑令諸子,知其本跡因緣,真如之寂靜處。」
佛在法華經打開跡門、本門。上人以「窮子喻」復述佛心思,「佛將一道道門打開,讓諸子進來,誰接著守護這家庭?家的主人是不是還浪蕩在外?長者子已經被發現,也被招呼進來了,他知道如何守護家業嗎?最後長者把眷屬叫來,告訴大家,『這是我子,將來要傳承家業,你們要擁護他。』」上人說,佛陀要找流浪在外的孩子回來很難,他脫下莊嚴的寶物,將自己打扮得跟普通人一樣,入群去尋找自己的孩子,好讓他回家入室。「這故事譬喻,也是要讓大家回來找宗門修行的重點,那就是『真如寂靜』的地方。法的重點就在這裡,不是在文字裡,文字不能說法。」

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上述經文是指後人因珍惜、保護,而供養經卷,上人說「佛在說法,怎會叫人把法放在塔中呢?是後人編輯經典,覺得很珍貴、很珍惜,才覺得要保護起來。」相信佛要大家惜法,法要入心,化為行動,口口相傳去教育;而不是將文字收起來、起塔,放在那裡而已。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為什麼要那麼慎重收藏經卷?「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妙三菩提。」
何故勸令起塔供養?四處起塔,是顯德之意亦示心靈道場,即法身所住處,餘三如文。
因為塔顯德。有法的地方有塔、有德──有佛的德行,所以高高在上。上人說,「人用物質想要顯佛德,其實再高的塔也有限,豈能顯佛德呢?」就是目犍連顯神通到兜率天,佛德也在那邊,還是看不到佛頂。佛德、佛智慧、無上正等正覺,看不到頂端,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人勉勵大家要用心認識我們的真如本性,它無有邊際,心靈道場,即法身所住處。



經功難盡,四要撮略,盡在此經顯示。當知是處,即是道場,此經所在之處即應起塔,起塔之處即阿含四處。
經的功德難盡,任何地方有法就是道場。起塔之處及阿含四處──佛陀教法總、通、別、圓,小乘、中乘、大乘都在其中。

四處即此經宣示顯說之四要語也。
諸佛於此得阿耨三妙三菩提,經是如來成道處也。
上人說,「佛陀所見的法是與宇宙天體合一的法,那麼寬廣,我們要認識佛陀實在不容易;但若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有與佛同等佛性,就比較簡單。不然向外求佛陀智慧更不容易。」

諸佛於此轉於法論。
自己心輪要先轉才能向外轉法輪。佛陀已經於此轉於法輪,自心地轉了,有形的鹿野苑法輪開始,就向普天下轉大法論。這法已經在我們這裡,有聽、有用,法就轉。像福鼎的菩薩跟上人分享自己心念轉了,也翻轉人生的故事一樣,「有法就能轉習性,用現在的認識的法,處事對人,凡夫也有凡夫的法輪。」

諸佛於此而般涅槃,諸佛亦於此經典故證大涅槃,此勸隨喜供養。
佛在人間示滅。佛佛道同,都走過法華經的路、說過的話就是在此轉法輪,示涅槃,為勸隨喜供養。「順法者稱為隨喜;聞法鼓勵人、勸人去聽法都是隨喜,隨喜功德可以簡單成就。」

道場釋上所有之法,菩提釋上甚深之事,轉法輪釋上自在神力,般涅槃釋上祕要之藏。
轉法輪是解釋神力自在。就像上人一上線,剎那間,同時分身有三千多條線,大家一起聽法受法,也是神力透徹。「般涅槃釋上祕要之藏。」涅槃,是靜寂境界。佛一生人間緣分已盡,他的本懷、祕要之藏,來到人間該說的已說了,從開頭的四諦法─苦集滅道,告訴大家人間有苦,是集種種因,使人生苦難偏多,給我們方法,滅苦之道,有這條路讓我們走,需要我們鋪路、開菩薩道,讓更多人一起走、一起做。上人最後勉勵大家,「佛開這四大通路給我們走,我們要認識方向。方向對,路很寬,開步走,做就對了!時間分秒不留情,把握時間,珍惜生命、分秒不浪費。時時多用心!」

沒有留言: